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守正出新:中华文化的诗性精神(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韩经太 参加讨论

    “意象”与“形象”思维的庄禅深趣
    中华文化的诗性精神,表现为“庄禅一脉”和“诗禅一体”之双重阐释传统的历史整合。未有禅宗,已有禅机。学界早有“庄禅漫述”,其所阐发的道理启示我们,一切外来物的“中国化”,无不基于先前固有的“中国性”。有鉴于此,当我们讨论生动体现中华文化诗性精神的诗禅阐释传统时,有必要指出,诗禅阐释学的要领之一,恰在于指出“诗禅”旨趣的内在规定来自于“庄禅一脉”的思想驱动,而其中最关乎诗学诗艺者,莫过于“意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美学融通。须知,禅意的直觉顿悟,有着源自庄子“目击而道存”的精神基因,归根结底还是自由出入于理性思维的思想意态在起作用。逻辑理性的对应面是直觉感性,缘此,或寄寓理趣于直觉形象,或融化思理于感性形象,无论如何,中国诗学固有的“意象”思维,实质上具有“形象”思维的特质。
    国人曾围绕“形象思维”问题展开过极其热烈的讨论,“形象思维”曾被确认为文学艺术的第一原理。而今看来,仅仅指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认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性,需要进一步阐释中国文学艺术究竟是“怎样的形象思维”。无论是基于“立象以尽意”的易学原理,还是依据《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的创作理论,抑或参悟司空图“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诗意美论,确认“意象”为中国诗性美学之核心范畴,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但问题在于,中国文学艺术在其艺术思维中所凸显出来的文化特性,又确非“意象”一语所能阐明。如刘勰在“窥意象而运斤”之外又有“窥情风景之上”的精彩言说,正是这一点,不仅与当时钟嵘《诗品》用以概括诗美新貌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相契合,而且与当时山水绘画美学理论家宗炳“圣人以神法道”和“山水以形媚道”的二元统一论相契合,它们共同体现出直觉形象与精神抽象相互生成的艺术哲学观,共同强调感性的形象刻画与理性的真知体悟的会通境界。
    只要尊重历史,自然就会发现,“立象以尽意”的易哲学观,“以形写神”乃至于“以形媚道”的绘画美学论,以及包含“造形”要素在内的诗歌审美理想,整体上凸显出“意中之象”生成为“形象之象”的思理轨迹。唯其如此,提炼中国美学精神为“美在意象”者,只能说是“近似”而未能做到“传神”。真正“传神”的美学概括,应该是“意象的形象化”,或曰“意象”、“形象”的二元组合论。
    明乎此,严羽“以禅喻诗”之所谓 “透彻之悟”,便可以理解为哲思与美感两种境界的彻底贯通。被后人誉为“字字入禅”的王维诗意,恰恰是中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典型代表,“诗禅一体”与“诗画交融”的融通,恰恰意味着“不立文字”而“目击道存”。实际上,正是在与视觉造形艺术的审美重合过程中,中国诗学的理想境界被赋予语言艺术的“透明性”,此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这句话的另一半,则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今天的我们,在生态美学的人文语境下重温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体悟其几乎“字字入禅”的“深趣”指向,除了忘情山水之间的心物合一,别忘了还有“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的“意象”、“形象”复合美,请留神倾听,这是世间气息与方外气象的神秘交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