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艺媒体批评,是指面向大众的报刊、互联网、自媒体等媒介的文艺批评,它是与以学术期刊、专著等为载体的学院派批评相对应的一种批评。广义的媒体包括学术期刊、专著等,因此这里所谓的“媒体”取其狭义,即更加突出文艺批评的大众性、通俗性、时效性的大众媒体。 学院派批评讲求“常”,多关注经典作家作品,重学理与考据,文风持重,长于学术史的梳理及理论的深入挖掘,引文注释完备翔实;媒体批评讲求“新”,关注新人、新作、新事件、新气象,重论辩与辞章,强调文学批评对于社会现实的能动作用。从作者主体角度看,学院派批评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者为主体;媒体批评的主体更为多样,不仅有学者,还有大量媒体从业者、自由撰稿人、普通网民等。就读者群体来看,学院派批评面向专业学术领域的较高层次研究者;媒体批评主要面向对文艺怀有兴趣并保持密切关注的大众。 文艺媒体批评往往在第一时间对文艺事件、文艺现象作出回应,语言简洁有力、直击要害,因受众广泛,也容易迅速获得影响力。中国文艺媒体批评的兴盛始于新式报刊大量涌现的20世纪初,与晚清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纸媒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壮大,媒体批评出于社会改良的需要而彰显其影响力。晚清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为我国近代社会批评、文艺批评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其贡献之一就是创造了“报章体”这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通俗文体,影响了其时及后世文风。 报章体反映了维新派要求变革的文化抱负以及对西方新思想、新观念、新名词大量涌入中国的回应。既为办报人又为撰稿者的梁启超等开风气之先,为倡导小说界革命写就大量明快畅达且带有一定政论性质的报刊批评文章,如《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丛话》等,起到了变革文艺观念、推动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近代化转型的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文艺媒体批评更加成熟。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在《新青年》等阵地发表了多篇文艺批评,将历史成绩与现实问题、理性思考与感性体悟相结合,对于文艺推陈出新、观念变革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这些文字经过百年历史洗礼,今日读来仍然富有鲜活的生命力。鲁迅的大量批评文章也多首发于《新青年》《晨报副刊》《莽原》等报刊杂志,短小犀利,具有直面现实的“战斗”精神,同时也不乏以精深学问作为根底,对学术传统有总体性把握,对历史典故能够信手拈来,古今贯通、中西互照,传递了比较密集的学术信息量。 随着传播介质的变化,当代文艺媒体批评与百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表征及表达策略。纸媒一统天下的局面一去不返,互联网媒体纷纷抢占批评阵地,与纸媒分庭抗礼、各领风骚。当下,媒体批评对于学院派批评构成了相当程度的挑战,尤以网媒构成的“威胁力”为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