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思修正文学发展偏差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目的并非抽象地褒扬或贬损文学消费化作为一种审美思潮的历史性存在,而是要客观地观察、释读它的历史性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的语境要求辨明其中具有真理性的部分,修正其发展过程中的偏差,强调其具有积极意义的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文学之所以会陷入上述困顿迷误状态,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文学消费化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人类关于文学消费化的过度解读和理性误置导致了这种危机。文学消费主义的危机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于文学消费化现象的不当认识与使用所造成的,一旦人们的认识与使用方式得到限制与斧正,文学可能就会呈现出另一种状貌。换言之,一旦人们对于文学消费化的理性误置与抽象使用方式得以修正,重构文学的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就具有历史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文学消费化之所以陷入一种自我异化的准商品形态与经济事项,原因在于人们仅仅看到消费及其所包含的经济学意向,将文学视为一种准经济因素甚至纯粹的经济因素存在,而非一种关乎审美价值、精神超越与形而上之思的非经济因素,仅仅从其商品属性与经济功能方面来确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事实上,无论在何种语境中,文学在根本上绝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或消费品,而是诗意的与审美的精神存在,更何况就连消费本身原本也具有非经济学的意味。尽管文学关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但精神审美仍然是其最主要的属性特征,这一点也正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基于文学存在的这种结构性质,在文学消费语境下,卸载商品属性和经济属性,让文学回归精神审美保持其诗意品格,就具有了理论的可能性。 从现实的可行性来看,文学消费化内在的固有规律也决定了文学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也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检视当下很多消费性书写的实际情况,否定和批判消费主义的倾向已显现。例如,很多作品已经舍弃了一味顺应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的叙事逻辑,转而越来越多地在文本中植入了反思意识与批判意识,针对世俗生活琐事与消费现象进行哲思性的质询与发问。因此,根据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文学内在固有的发展本性必然会驱使其进行自我扬弃,并最终复归本真的诗意状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期文学消费主义的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变迁研究”(10CZW005)结题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