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避免过度商品化文学审美(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胜清 参加讨论

    文学消费化遮蔽精神审美需求
    在文学消费主义极性发展的语境下,重视文学的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必要性,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文学的消费化催生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与商品化,这对于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世俗化与商品化如果任意超越文学的意义限度和社会实际情况就可能引发恶俗化与商品拜物教的危险。世俗化和商品化并不代表生活的全部,那些指涉精神诉求、审美需要、道德原则与意义信仰的因素也不可或缺,甚至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就文学而言,其最主要的功能不在于实际增加物质性的世俗利益,而在于为社会为人生提供审美教育与道德理想建构的精神指引,为人类勘定本真的存在方式,澄明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昆德拉将小说家界定为“存在的勘探者”,并认为小说的使命是“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思考”、“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方面”等。但是,就消费主义所形塑的文学来说,这一切似乎都被褫夺了,文学有意无意地用商品身份遮蔽自己的精神审美身份。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文学在蜕变为商品形态时并不感到有任何不适应和尴尬,反而是持一种主动迎候的态度。于是,文学成了商品主义或消费主义的文学,商品利益与本能欲望满足的消费逻辑取代超越性的精神审美需要,成为文学表意的主要价值关切。文学也直接放逐了固有的超越性精神诉求、形而上的道德理想与诗性的崇高意向,而将那种直接作用于人的纯粹身体化需要的物质利益、商品利润和官能欲望纳为自己的内涵来加以表现。
    很显然,文学绝不是也不应该仅仅直接呈现自身的物质商品属性,而应该经由审美想象与审美形象的中介来间接地表现上述内容。布莱希特所谓的“间离”效果正是针对文学独特的表意方式来立论的。只有在一种审美距离的中介下,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科学所具有的诗意性和文学性才可能生成,否则文学就可能因为审美距离的消失而祛除自己的诗意之魅,沦为某种与自我本性相异化的功利性的准商品形态,而这就意味着文学本身的主体性失落或对于自我本性的遗忘,其所剩下的只是一种缺乏生命之思与诗意人生的贫乏存在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