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避免过度商品化文学审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李胜清 参加讨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文学开始出现了某种消费化的审美倾向,这种现象显示了一定的时代意义。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之后,文学因过度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开始出现危机。文学的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也随之堕入一种恶俗化与道德虚无化的消极状态。
    过度商品化导致公共价值削弱
    文学之所以会陷入过度商品化的歧途,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的过剩倾向和另一方面的不足倾向。过剩指的是文学本身在一种极性偏执发展中单方面注重文学的商品身份与价值属性;不足则指的是那些关乎文学审美、精神与文化属性和因素越来越边缘化甚至是刻意被遗忘和遮蔽。问题一旦这样被设定,文学就仅仅沦为商品生产的副本和影子,其本身的独立性遭到削弱,商品生产和交换规律取代精神生产的美的规律成为文学的基本性质规定。在这样的逻辑框架中,文学所具有的建构诗意人生与道德审美理想的功能也遭到了销蚀,文学陷入了某种审美之维、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的危机。
    对于文学的上述性状,学界纷纷发问,文学何为?诗学何为?企图简单地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困难的。从文学的消费化发展过程及其正面公共性价值功能陨落的具体情形可以看出,如果文学从一种精神和审美主体性存在方式僭越为一种商品性的存在方式,它的公共性价值功能就可能发生消极性的逆变,其所具有的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也会相应地丧失。反之,当文学立足于自己的精神本体地位,坚持相对独立的审美自律立场,它作为一种具有批判反思性质的公共性价值功能就会获得彰显,而其本身所具有的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也同步获得彰显。就文学的独特规定性而言,恰恰是其本身的诗意之维与道德之维成就了它的积极意义。只有在审美意义域,文学对于整体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公共性价值建构功能才有可能得到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