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傅修延教授学术访谈(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萧惠荣 参加讨论

    六、中国叙事传统的大智慧
    萧惠荣:那么这种相互映发带给您哪些收获呢?
    傅修延:这项工作刚刚开始,还谈不上有多大收获,不过有些发现是相当有趣的。我最近注意到西方人讲故事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这就是更多关注远行、远游与远征。西方叙事传统的开端是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故事中的英雄多有外出历险乃至飘洋过海的经历,《奥德赛》甚至以俄底修斯九死一生的还乡为主线。再往后看,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包括传奇与抒情诗)、《神曲》、《十日谈》、《巨人传》、西班牙流浪汉小说与《堂吉诃德》等都离不开四处游侠、上天入地、朝拜圣地和流浪跋涉;18世纪英法小说中的鲁滨逊、格列佛、汤姆·琼斯、吉尔·布拉斯和老实人等仍在风尘仆仆地到处旅行;19世纪以来的西方叙事作品虽说跳出了流浪汉小说的窠臼,但拜伦、歌德、雨果、狄更斯、马克·吐温,罗曼·罗兰、乔伊斯、毛姆和塞林格等还是喜欢以闯荡、放逐、游历或踟蹰为主题。讲述方式关乎性格与经历,西方人总体上属于海洋民族,从古希腊、罗马时代起他们就在大海、港湾和岛屿之间梭巡,浩瀚的海洋从未对其远征、传教、贸易和开拓殖民地等行动构成过障碍,旅途生活和路上风景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的常态,所以西方叙事总喜欢涉及人在空间中的远程移动。相比之下,农耕生活导致我们中国人更留恋土地和家园,由于出门在外必然造成有违人性的骨肉分离,人们更愿意遵循“父母在,不远游”和“一动不如一静”的古训。在安土重迁意识的影响下,离乡背井的出游成了有违家族伦理的负面行为,远征与冒险之类的故事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讲述价值。当然我们也有《西游记》与《镜花缘》这样的作品,但它们提供的恰恰是反证——唐僧师徒名义上出国到了西天,沿途的风土人情却与中华故土大同小异,唐敖和多九公实际上也未真正出境,他们所看到的奇形怪状之人基本上还是《山海经》中异域想象的延续,这些都说明书写路上的风景确实不是我们前人的强项。
    萧惠荣:照您这么说,我们的叙事传统岂不是不如人家?
    傅修延:非也,听我细细道来。我们过去的叙事很少涉及出游、远征与冒险,表面看来似乎说明国人缺乏勇气与冒险精神,然而仔细想来,不去讲述这方面的故事实际上是顺应时势的一种大智慧。古代中国人主要是农民,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虽然谈不上有多高品位,但还是能维持基本的衣食自给,这种无需外求的生活导致我们的祖先缺乏对异域的向往与好奇,因此也就较少讲述远游与冒险的故事。与这种守着土地庄稼过日子的生活不同,西方人传统的畜牧、狩猎和海洋活动,不但使其总是放眼世界,也使其消费欲求受到诸多刺激,为此需要不断用贸易甚至武力手段来获取各类资源。就像当年的十字军东征一样,西方国家发动的战争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正目的却是为了打通商路,满足从香料到石油等紧缺资源的需求。就生活质量而言,以植物资源为主的蔬食布衣模式,当然要低于以动物资源为主的肉食裘衣模式,但是前者相对安全而后者存在巨大风险。中国能够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人选择了稳扎稳打的发展模式。葛剑雄说中国以农立国,对外没有需求,历代统治者都不主张违背国力和实际需要去搞对外开发和盲目扩张:“正因为中国历代都遵循这样的原则,所以中国的疆域并非世界最大,却是基本稳定、逐步扩展的,没有像有些文明古国那样大起大落,它们往往大规模扩张,却很快分裂、消失了,而中国一直存在了下来。”
    萧惠荣:您的意思是叙事传统与民族命运有深刻的内在关联?
    傅修延:正是。您看看西方历史,不管是罗马帝国还是后来的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都曾经有过从盲目扩张到迅速分裂的经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群体,其发展历程虽然也是人数越聚越多,圈子越划越大,但这个圈子并没有像其他圈子那样因为不断扩大而崩裂,这与我们祖先采取的稳扎稳打的发展模式有关,而叙事传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又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祖先通过讲故事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与合作,使其从各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的灵长”,要解释中华文明何以如鲁灵光殿般垂数千年而不毁,中华民族这个超级庞大的群体何以能维系至今而不陷于分崩离析,也不妨向我们的叙事传统中去寻找答案。
    萧惠荣: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傅修延:以《三国演义》为例,因为讲述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所以小说开篇时要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小说结束时叙述者又把话说了回来:“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用“分久必合”作为小说的曲终奏雅,说明作者认识到“合”才是中国历史的大势所趋。不独《三国演义》,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故事,不管是历史的还是文学的,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只要涉及分合话题,都在讲述“合”是长久“分”为短暂,“合”是正道“分”为歧路,“合”是福祉“分”为祸殃。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分裂,而是这种分裂总会被更为长久的大一统局面所取代;中华民族内部也不是没有出现过噪音,而是这些噪音总会被更为强大的和谐之声所压倒。历史经验告诉国人,分裂战乱导致生灵涂炭,海晏河清才能安居乐业,因此家国团圆在我们这里是最为人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局。老百姓一般不会像上层人士那样关心政治,而在中国,统一却是从上到下的全民意志,有分裂言行者无一例外被视为千秋罪人,这一传统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