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傅修延教授学术访谈(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萧惠荣 参加讨论

    四、文化不同决定叙事之别
    萧惠荣:这些和叙事有关系吗?
    傅修延:“以视为知”必然导致感知向事物的外形与表象倾斜,所以西方人更强调事物之间“看”得出的关联,这种关联具体到事件的组织上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听觉统摄”则意味着我们古人的表述方式染上了听觉感知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色彩,如果说中国古代叙事的特征可用“尚简”“贵无”“趋晦”和“从散”来概括,那么这些特征均带有听觉沟通的烙印。古人心目中的结构有显隐、明晦或表里之分,外在的显性关联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由于希望读者有较高程度的“卷入”,他们甚至刻意不让人轻易“看”出其笔下的关联,所以金圣叹在解释“草蛇灰线法”时会说“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麦克卢汉说西方拼音文字靠“连续性的线性序列”将字母组成词句,这种偏向视觉的组织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和心理结构,以致亚里士多德把连续性的线性序列视作天经地义;而汉字却是一个个自成一体的灵动方块,单个汉字与汉字词语具备的表意自足性,使得表述者无须特别顾及表意单元之间的连续性与黏合度,这当然会使古代叙事中出现大量不相连续的间隔。西方人用“一以贯之”来强调连续性,我们的古人却觉得无间隔的连续叙事会让人觉得“累缀”,所以“必叙别事以间之”,这就是“横云断山”“横桥锁溪”之类手法的由来——用“横云”来隔断逶迤绵延的山岭,用“横桥”来锁住奔腾不息的溪水,山岭与溪水才会显得更加“错综尽变”和气象万千啊。
    萧惠荣:用文化差异来解释叙事并不新鲜,从感官倚重这一“入口”进行探索的似乎还未有过。中西文化在视听“路径依赖”上的差异,是不是让您觉得从这一角度可以更为深入地解释中西叙事传统的不同,您主持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西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是否基于这一思路?
    傅修延:是这样的,我觉得从感知角度解释才能触及问题的根本,也能给研究带来新发现和新收获。我对视听感知与叙事传统的关系有这样的归纳:高度倚重视觉的文化必定会对事件的组织形式作精细的审查,而与听觉保持密切关系的文化则会更关心事件稍纵即逝的运行,在听觉模糊性与视觉明朗性背景之下形成的两种冲动,不仅影响了中西文化的语言表述,而且渗透到对叙事结构的认识之中——趋向明朗的西式结构观要求事件之间保持显性的紧密连接,顺次展开的事件序列之中不能有任何不相连续的地方,这是因为视觉文化对一切都要作毫无遮掩的“核查”与“测度”;相反,趋向隐晦的中式结构规则没有这种刻板的要求,事件之间的连接可以像金圣叹比喻的“草蛇灰线”那样虚虚实实断断续续,这也恰好符合听觉信息的非线性传播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