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傅修延教授学术访谈(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萧惠荣 参加讨论

    三、视听感知与中西文化的不同
    萧惠荣:但是我注意到您的兴趣转移到了听觉叙事,2013年您的“听觉叙事研究”不是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吗?
    傅修延:转移?这个项目体现的恰恰是我主张的“研究范式的转换”。转换到听觉叙事这种研究范式,为的是从感官倚重角度深入阐释中国叙事传统的根本特点。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思考中国叙事传统的发生与形成,接触到麦克卢汉石破天惊的“中国人是听觉人”之论后,我感到他的猜测与自己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他的“媒介即信息”强调感知媒介或途径对信息接受的决定性影响,也就是说通过什么去感知,最终决定感知到什么。在对中西文化做出具体比较之后,我发现相对于“视觉优先”在西方的较早出现,古代中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着听觉社会的诸多特征。西方文化这方面的特征是“以视为知”,因此我们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量使用视觉譬喻,中世纪被称为“黑暗世纪”,文艺复兴带来了“曙光”,启蒙运动的“启蒙”一词本身就意味着“照耀”;而中国文化这方面的表现则为“听觉统摄”,也就是说我们的古人一方面也重视“看”,但更多用“听”来统摄甚至指代包括视觉在内的各种感知,如庄子说耳听只是诸“听”之一,孔子用“耳顺”来表达“闻声知情”的能力,《周礼》《左传》等文献中甚至有听军声而知胜负的记载。
    萧惠荣:有道理。我读博士是在北京,老北京过去就说“听戏”而不说“看戏”。
    傅修延:不仅如此,古代医家有“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之说,相士也主张“上相听声,中相察色,下相看骨”。至于行政管理,繁体字“廳”告诉我们,凡在“廳”下为官者都要有一副善于聆听的耳朵,所以过去会有“听政”之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中国人的“听”有时不光指耳朵对声音的感知,其他感知也包括在内,过去的功夫高手在开打前相互碰触试力,名为“听”力,这就不是耳听而是用身体去“听”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