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化解花木兰式文化困境与戴锦华探讨女性文学,解构女性主义悖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午荷 参加讨论

    女性主义的意义不在男女平权
    高兴:总体上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刚才戴老师已经说过了,这天还是男权的天,这地是男权的地,这文化是男权的文化。那么,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里,您觉得女性如何才能够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她们能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某种自由和平等?
    戴锦华:一方面,历史的确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比起100年前,吴尔夫在写作《一间自己的屋子》的时候,她还没有资格踏进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中国女人还在缠足,只有妓女可以出入于社会空间,今天我们能自主选择或是努力的空间已不知拓展了多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对于现实、对性别权利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足够了解的话,当然可以做出对你自己说来正确的选择——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有充分的空间。
    但是另一方面,当性别依然是桎梏,尤其是它在一个高度资本化的过程当中被不断强化,而且落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置身于这样的过程当中,其实个体所能做出的选择又是极为有限的。很多事情不是光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就能达到的。今天我们所能把握的,是对现实有清醒的理解、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像我刚才所说的,追求独立、实现理想必然要付出代价,追求某种隶属、某种附庸、某种出售、某种交换当然也有代价。那么,你想好了吗?你能够承担吗?如果你有把握,那么这是你的选择,也许能成就你的幸福。
    高兴:有选择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而在爱尔兰女作家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离别的礼物》中,女主人公从很小开始就不得不饱受着家庭中一种痛苦的迫害,也就是成为她父亲的性发泄对象。这是一篇特别压抑而且极为残酷的小说,让人惊异于人性的黑暗,同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那就是父权制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戴锦华:这篇小说我几乎不想读下去,因为它传达了一份普通而极端的苦和痛,在我的体认中,它是如此真切。它一而再再而三令我想到——既想到奥菲莉亚的宿命,也想到打工妹,无数的打工妹的命运。其实相对于生活在贫困、艰难、封闭的文化环境中的女性,我们真的太奢侈了,可以坐在这儿谈我们的选择,有多少女性完全没有选择。比如那些“嫁给大山的女人”。
    我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另外一个文化悖论,即女性主义本身是一种现代主义,说白了很简单,女性要求分享男性在现代社会当中所拥有的权利。所以,女性经常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拥护者和积极的投入者。但是矛盾和悖论在于,当现代主义自身的问题凸显时,人们会回首、反思、怀旧于乡村、故乡。我在很大程度上是认同现代性反思的,但在每一个认同时刻,我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如何面对前现代结构中的父权压迫,那些最丑恶、最直接的践踏、蹂躏、剥夺?
    高兴:所以说,这篇小说特别能反映出当代一些普遍的问题,尤其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问题。
    戴锦华:我一直认为,女性主义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男女平权,更不是两性对抗,而在于以女性的整体生命经验作为新的文化资源为世界提供想象力空间和新的创造。我们需要一个不同于现代逻辑,不同于男性逻辑、父权逻辑、资本逻辑的现实,但是这个现实不是回归父权主导的昨日、故乡,而是去想象和创造一个更合理的别样的未来。在这个未来当中,我们有平等、有自由、有选择,但这一切不是过度的开发,不是对发展主义的盲目信任,不是对资源无穷的榨取。因为女性的生命是生产性的,所以女性的生命经验当中包含的并非消耗性的、占有的、征服的东西,也许我们整体的生命经验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去打开未来的可能性。这是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化最富意义的部分。
    高兴:这样的话,整个世界才能变得更加完整、更加丰富,我还想说更加合理,这是特别具有建设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