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叶嘉莹:“每个人都应汲取中华文化的美好一面”(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参加讨论
 
    采访札记
    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
    她对诗词的讲解精妙绝伦启发无穷,她的诗词写尽人生悲欢离合,她的德音遍布大江南北浸润心灵。繆钺先生称她“怀京华北斗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一阕词,就是对古典诗词最好的注解。她,就是叶嘉莹。
    九月的南开,正值新生入学,校园里充满了年轻的张力。初见叶嘉莹先生,她穿着一袭蓝裙,满头华发,姿态优雅地站在客厅中。她的身后,一面墙是塞满书籍的书柜,一面挂着一幅荷花图,一幅匾额,上面是当年顾随先生手书的“迦陵”二字。
    叶嘉莹先生说,是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使她对诗歌的讲授乐此不疲。1945年,叶嘉莹先生大学毕业,自此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内心中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点燃起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面对这无尽的传承,这无数的学子,她将传承作为自己的使命。七十多年来,叶嘉莹先生奔波各地,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吐丝燃烛,未曾停歇。
    今年9月,叶嘉莹先生卖掉了加拿大的房子,回国内定居,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将成为她今后研究、教学、生活的地方。学舍内还有两株恭王府移植过来的西府海棠,平添雅意。恭王府是她当年在辅仁大学女校读书时的校址所在,她在2014年恭王府雅集时,曾写过四首诗。其中一首说,“一世飘零感不禁,重来花底自沉吟。纵教精力逐年减,未减归来老骥心。”虽年事已高,但叶嘉莹先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吟诵诗词间向我们传递了一颗不老的诗词心。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16岁,叶嘉莹写下这首诗,尚不知晓用什么度苍生、度什么苍生。而如今业已91岁的叶嘉莹,已用自己的一生解答了这句话。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腔热爱,在浮华喧嚣的尘世中开辟一片净土,度化世人。
    采访从上午开始,访谈中叶嘉莹先生一直精神饱满,声音洪亮。谈到一半,叶嘉莹先生突然中断了谈话,淡然地表示血压似乎高了点,她需要测一下。血压已达180。然她不愿我们再次奔波,将采访延到下午继续。再次走出叶嘉莹先生家时,已是傍晚斜阳暮,先生的客厅里依旧坐满了人。回想这一天,我们在她身边,看到的是历经岁月洗礼而弥新的诗词传承,听到的是穿越时光洪流而激荡的文明回响。
    一个人在诗人的诗中不会老去,而诗人已老;一个诗人在自己的诗中会老去,但诗意长青。“虽然我的身体一年比一年衰老了,耳朵听力不如从前、眼睛视力不如从前、腰腿走路不如从前,但是我没有改变、没有减少的是我回来的老骥之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当年回国的时候曾经写过几首诗,说是我愿意尽我的力量为国家的教书尽上一部分力量。这是我几十年来没有改变的。到现在我也仍然给学生讲课,就是希望我们中国把原来的传统文化、传统诗词之中这些美好的精神和那些诗人、词人的美好心灵、意志和理想能够传承下去。”叶嘉莹先生说。(施希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