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疯狂的榛子》在北京举办读者见面会,袁劲梅在会上发言。十月文艺供图 “我写作,只是因为喜欢汉字,能感受到汉字的美。也是一种爱好,与目的、功利没有任何关系。”近日,著名华裔作家袁劲梅接受了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邮件专访。在她眼中,写作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就是“后花园”,“下班了,到花园去忙一会儿,看到花儿生长,就高兴”。 袁劲梅,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教授,在海内外发表大量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其最新长篇小说《疯狂的榛子》最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先后获中国小说学会“2015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五佳等多个奖项,于近日正式出版。 故事可以“编”但细节要真实 《疯狂的榛子》是对二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飞行联队历史的书写。它以《战事信札》为核心,描绘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及几代人的生活和命运。 作家邱华栋在见面会上发言,右为袁劲梅。十月文艺供图 “故事可以编(指创作),但细节要真实,否则就成了胡编。”在书中,袁劲梅写了很多历史情节,并提供了参考书目和注释,“希望能给感兴趣这些细节的读者提供一些历史信息”。 写书写得多了,有读者会问袁劲梅:一名哲学教授的写作,会不会把故事变得“学术化”?对此,袁劲梅说,哲学能让自己提出问题,“未知总是对我有吸引力,我常常从一个问题开始思考,然后跟着书中人物一起寻找答案,找着找着,故事的结构和情节便了然于心”。 “如果我的小说因此变得‘学术化’,那我也不是故意的。”袁劲梅觉得,文学就是人生故事,只要生活着,干什么都可以成为生活经验,“它不排斥任何人,我想,也不应该排斥哲学家吧”。 《疯狂的榛子》读者见面会现场。十月文艺供图 6元钱稿费造就半年“话梅大户” 爱思考、爱写作的袁劲梅出生在南京。在前一部长篇小说《青门里志》中,那个“青门里”就是她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幼年,她最喜欢做的事是游泳和爬树。 12岁时,袁劲梅发表了第一篇小诗。那本杂志上面原本全是大人写的诗,袁劲梅混在里边,很得意。 “那首小诗让我得了6元钱稿费。”稿费到手,袁劲梅拿着这6元钱买了很多话梅,跟小朋友分着吃了,“那时,学徒工人的工资是一个月8元钱。那6元钱大概让我在半年的时间内都是‘话梅大户’”。 不过,那会袁劲梅对“作家”这个词没什么概念,写小诗也是为了完成家庭作业,“虽然老师说,希望20年后他的学生中能有当作家的。但我仍然没觉得与自己有多大关系”。 《疯狂的榛子》立体书封。十月文艺供图 “我写作,只是因为喜欢汉字,能感觉到汉字的美。”回望过去,袁劲梅说,写东西是因为“爱好”,与目的、功利没有任何关系,“中国作家并不缺我这一个,但‘想写故事’对我个人非常重要,是我总愿意高高兴兴去做的一件事”。 写父辈和同代人的故事 研究生毕业后,袁劲梅出国留学,在夏威夷大学读完了比较哲学的博士,此后便居住在美国,还担任了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她一直没有停止写作。 平时,她并不经常回国。袁劲梅说,在国外生活久了,会很了解自己的那些美国学生会怎么想、怎么活以及追求什么,“但对国内的大学生或者说年轻一代,我却懂得不够”。 《疯狂的榛子》见面会上,读者认真聆听嘉宾发言。十月文艺供图 “我知道人的局限性,那我就写父辈和自己这一代人的故事。反正哪一代都有好作家,我不懂的地方也用不装懂,让了解那些故事的作家去写就好。”袁劲梅说。 为此,袁劲梅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大海里鱼很多,我不必和每条鱼都游到一起,有几条鱼碰巧在生命的途中和我一块游了一段时间,我就把这些记录下来,也行呀。” 写作是生活中的“后花园” 大学教授的职业,给了袁劲梅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写作时,她喜欢看相关书籍,顺便学点新知识,为了节约时间,袁劲梅一般会请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教授推荐好书。 看书时,袁劲梅并不太做笔记,顶多是划下重要的地方,夹个书条;再不然就随便拖张纸,写几个关键字跟页码或是只有自己能看懂的话,方便查找。她并不太在乎灵感会逃掉,“忘记了也没什么,好的想法和句子,还会再从别的角度冒出来”。 袁劲梅。十月文艺供图 “有点时间就写,走到哪儿写到哪儿。能有时间写故事,对我来说就是下班了,到花园里去忙一会儿。看着花儿在长,就高兴。”袁劲梅说,“写作在我生活中的角色就是‘后花园’”。 除了吃饭、睡觉和游泳,剩下的基本都是袁劲梅的工作时间,写作也包括在其中。放暑假,她可以多点时间写小说;一开学,就只能抽空写上几百字。她说,哲学家的工作要思考问题,写文学作品,就是换一个轻松一点的问题思考。 “我写作是为了把问题讲清楚,是个体作业,没有必要讨好人,也没想教育谁:作家对于读者,最好的做法就是讲话负责任。”袁劲梅总结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