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大家”系列访谈——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每个人都应汲取中华文化的美好一面” 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问:诗词的根本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说“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您也提到过“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而这也就正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一份珍贵的宝藏”。请您具体谈谈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兴发感动、陶冶人品之功。 叶嘉莹:中国诗歌最大的作用就是兴发感动。《周礼·春官》里说教育小孩子一开始就是读诗,读诗的程序就是兴、道、讽、诵。兴就是先要使小孩子对于诗歌有一种兴发感动,我觉得诗歌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使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感发可以兴起。而什么东西使你感发兴起呢?就是你所看到或经历过眼前身畔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使你感发兴起。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你们这些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读一读诗?那时候所谓的诗,还不像我们现在说的李白、杜甫,那时候所说的诗是《诗经》,诗三百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兴,就是让你的内心有一种兴发感动。你看到外界的大自然的景物,你可以有一种感动。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就是说万物都与我有共同的生命,被大自然感动,那么人间的事物当然更会使你感动。杜甫的诗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写的是国家的兴衰成败给你的感动。所以诗的第一个作用就是给人感动。《诗品序》上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都可以使你感动。至于人,生死离别、喜怒哀乐的感情,你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所以诗可以兴。 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我们作为现代人,虽然不一定要再学习写作旧诗,但是如果能够学会欣赏诗歌,则对于提升我们的性情品质,实在可以起到相当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