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邱华栋:和一座城市不断较劲(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腾讯网 newdu 参加讨论

    卢欢:对了,您对说您是继王朔之后都市文学新的代言人的评价怎么看?
    邱华栋:王朔是一个天才作家。他对于当代城市文学来说,是开山者。这个人也非常有趣,只是最近一些年不大见到他了。有评论家说,就当代中国的城市小说而言,王朔和我或许是两个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人。不过我们有区别:王朔生长于北京,他天然就是一个北京人;我则从湖北到北京,城市一开始对我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像我,是以异乡人的身份不断地面对北京,以小知识分子的方式在追问、质疑、拥抱、逃离北京。王朔对城市的书写,就是对他自己的大院经验和成长记忆的书写,北京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外在的空间,北京就是他贴身的服装。而对于我来说,北京永远是一个外在场所,一个我每时每刻都意识到的“他者”和异在,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使得我竭尽全力走进城市深处,也就使我成为全力书写城市的作家。
    写“与生命共时空”的文字,揭“社区人”的隐疾和暗伤
    卢欢:作家刘震云认为您能迅速把我们刚刚看见的生活,眼前发生的新事,放到小说里,要的就是浑浊和新生。这显然是针对您在城市文学方面的创作而言的。一直以来,您也看重“浑浊和新生”所带来的刺激和真实么?
    邱华栋:是的,我有一部分的写作是“与生命共时空”的文字。比如,2000到2010年,我写了六十多个短篇小说,叫做“社区人”系列,后来以《来自生活的威胁》和《可供消费的人生》为题结集出版。2015年初至今,我在修改13篇短篇小说,写的是人到中年的情感状态的系列短篇,今年会陆续发表出来。因为生活是每天都在变化的,对眼前生活的新鲜感的感受和持续的观察,对于我十分有吸引力。
    卢欢:我感觉您创作的系列小说较多,比如还有以“××人”为题目的城市“意象”小说,有关于城市的各种“闯入者”的故事。您似乎很喜欢将自己的小说分门别类。关于城市文学写作,您心中是否很早就有了一个谱系,或者说一个理想的目标?
    邱华栋:是的,我希望我的写作要和一座城市联系起来。我就打算和北京联系起来。我发现了北京的生活多元、复杂、有趣、丰富。北京是世界性的都市,也是最中国的都市。我作为新北京人,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这座城市一起度过一段快速变革的时期,并成为这个时期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但你发现没有,我写的都市小说,是没有老北京的那种地域特色的,是一种更为国际化和抽象化的城市。有些小说是变形的、夸张的、荒诞的,比较现代,也是小众的。这是我有意追求的目标。
    卢欢:是的,现在看来,“时装人”系列短篇小说这类作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了那种超现实的、夸张变形的手法,颇有后现代小说味道。这让我联想到,您曾说过:“以城市作为背景的创作常常要直面剧烈的变动性,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往往是不足够的。”
    邱华栋:这主要是受到了卡夫卡以来的现代派小说家的影响。我采取了意象、变形、夸张、荒诞、信息、搞怪的写法,来呈现都市人微妙的感觉。
    卢欢:但我也注意到,您后来对这个阶段的小说创作有个反省,认为那是属于那种爆炸式样的写作,风格强劲,文艺腔调很足。有时候在一种表面的浮光掠影中,没有深入到城市生活的深处,而是符号化地处理了自己所看到的城市的变化。所以,时过境迁后,您调整了写作方向?
    邱华栋:的确,那一段时间的写作,文艺腔太重了,是学院派的路子。现在的写作,比如我刚刚完成的短篇小说系列《十三种情态》,每篇15000字,篇幅也长了,涉及的生活确实千人千面。我在写作的时候,如果说写一个飞行员,那一定要去找来飞行手册看,要了解飞行员的生活。同样,写到一个电脑工程师,我就要深入到他的专业中去学习。这花费了我很大的精力。这个系列是我的最近最新的作品,很有意思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