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追求历史真实就是追求真理——文学史家董健访谈(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张婷婷:您在多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生态状况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不再是传统的“戏曲”一元结构,而在二元的结构中,具有五四启蒙理性的新兴话剧,在戏剧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那我们怎样看待话剧民族化,以及戏曲现代化?
    董 健: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既有优秀的部分,也有落后的部分,她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生机勃勃的文化资源,内涵着智慧与理性、知识与情感,代表人类发展的整体经验,不能笼统地将二者非此即彼地对立,偏激地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将中国文化当成西方文化的对立物,一味排斥西方文化的进入。东西方文化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是站在文化的价值核心层面,二者之间又有相通之处。但凡一种文明优秀的部分,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超越文化间的“藩篱”,以涵盖东西方理论经验的广大气度去接受、容纳、借鉴与融通。否则固步自封、保守封闭,就容易带着“民族主义”的文化情结,否定启蒙理性,阻碍人的现代性。
    我是从骨子里特别看重五四精神,尤其是五四所倡导的“启蒙理性”的。话剧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张扬五四所倡导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等现代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这些都是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观念。西方的舶来话剧,晚近以来已经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在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体系上与戏曲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已经本土化为中国戏剧发展中重要的“一元”,因此我总是以“话剧——戏曲”的二元结构看待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生存状态。
    中国传统戏曲在20世纪初面临着巨大的历史危机,已经沦为一种无思想、无意识的“玩意儿”,文学性退位,思想性退位,只留恋于技艺的表现形式,已难以适应激荡的社会变革,跟不上“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戏曲必须探寻新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空间,即戏曲改革。戏曲不能僵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西方艺术可资借鉴的因素,参考人类戏剧文化的共同价值,又在精神层面上有所担当以引领文化的发展,从而将戏曲的文化资源真正运用到新的戏剧文化的创作中去。因此,我们才疾呼要以五四的启蒙精神来开启中国戏剧的新出路,为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谋求新的发展。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戏曲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强调“启蒙理性”并不是丢弃传统,而是让戏曲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用“理性之光”思考人的生命价值,表现丰富而又深刻的人性,以此观照社会现实。用全新的现代精神将戏曲创造性地加以转化,才能让这个古老的艺术获得新鲜活泼的时代生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张婷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界就提出质疑,认为文学与政治不可能完全分离,审美只不过是政治之无意识的代名词,您如何评价这类观点?是否存在完全独立于政治的纯粹客观的文艺研究?
    董 健:学术是否能“纯之又纯”,完全脱离于政治,我们必须进行具体分析。以前的学术研究过于“简单化”、“政治化”,其最根本的错误在于把学术当成政治的“奴隶”,完全听命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现在我们提出“去政治化”的观念,并不是说文学与政治没有任何关系,文学可以和政治是“朋友”关系,甚至政治可以服务于文学,为文化的发展排除障碍,让它有良性的广阔生存空间。
    文学是在综合的社会语境中孕育生成的,它透显出来的精神状态,包含着作者的人生体悟,积淀了丰富又复杂的历史性内容,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生活的反映,尽管历史性与政治性的内容不以直接的方式进入文本,而是经过作者的审美体悟、提炼、改造、加工、升华,形成文本蕴涵的历史性精神世界,渗透着作家特定心理或人生哲理的情感性内涵,所以要全面认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除了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外,还必须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时尚风俗、民情心态、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才能作出知人论世的恰当分析,从而全面完整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及作品。如果文学研究完全“纯粹化”,最后只能是语言结构、文字组织等空洞的形式分析。
    既然“审美”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就不可能脱离外部因素的影响,亦无法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去政治化”不意味着要和政治决裂,而是指文艺研究要有独立的批评能力和理论见解,本着严正的学术立场,敢以批判性的精神匡正人类发展的方向,不为政治服务,不依从于权力,建构合乎“人类理想价值”的未来文化。
    张婷婷:2012年,南京大学编排了一部话剧《蒋公的面子》,作为一部大学剧社制作的戏剧,既没有政府的出资,也没有明星的品牌效应,却能触动观众的灵魂深处,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思考知识分子应具有的独立之精神。您对这出戏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该剧抓住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最真实的一面。请您评价一下,与其他时代相比,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有什么特点?
    董 健:从总体上看,民国知识分子具有一种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政治。蒋介石请胡小石吃饭,胡小石并不以此为荣到处炫耀,而是考虑要不要给蒋介石面子。《蒋公的面子》虽不直接描写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的失落,但却触动到了这根敏感的神经。我们这一代1930~1939年出生的大陆知识分子,有三大弱点:第一,各种政治运动对教育制度造成极大的破坏,使我们读书太少,造成知识结构极不合理;第二,知识分子对政治的高度依附意识,使我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第三,我们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极为落后,由于受到俄国民粹主义、苏联教条主义的影响,常常以政治化的视角进行学术研究,将文艺高度的政治化、教条化,文学批评也变得陈旧与僵化,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学术研究的政治化烙印仍非常明显。这三大弱点,决定了我们这代知识分子的学术水平达不到我们老师这一辈的水平。
    我们的老师即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熔铸东西,条贯古今,注意比照东西方古今文论,以突显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所成就,找到了学术研究的立足点,从而也找到了“自我”;1949年之后,政治的风云变幻,影响着学术的评价视角,尤其是在“文革”时期,文艺价值的高低往往单向度地由政治决定,在这一时期也迫使他们的学术研究“放弃自我”;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迈入改革开放之后,“真理标准”讨论影响下带来的思想解放,又使他们很容易 “重新找回自我”。可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非常可怜,从1949年以来接受的高等教育都是残缺的,我们从来没有找到过自我,读书太少、知识残缺、基础浅薄、思力贫弱,这成为我们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致命伤,因此,离开了“文革”的时代语境,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也一直在寻找自我,寻找“高于一切”的学术立场,尽量多读书,学会真正的“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