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陈思和:巴金是孤独的、不讨喜的(图)(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长江日报 刘功虎 参加讨论

    1980年代的时评家
    很多作家,“文革”后再也写不出东西。巴金写了《随想录》,写了《再思录》,还计划写《三思录》。
    “《随想录》的价值没有被今天的人们充分认识。该书到现在仍然很有针对性,‘讲真话’的命题仍很迫切。”陈思和举了个例子:当时全国流窜着一个骗子,自称高干子弟,骗了全国各地各级不少官员,后来一查,他是个下放的知青,穷困潦倒,因为回不了城,就想出了冒充高干子弟的招,结果屡屡得手,各种原来无法解决的个人困难迎刃而解。巴金据此写了3篇评论文章,评点骗子行为背后的社会成因。
    陈思和介绍,我国30多年前还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社会,电影海报上出现灰姑娘跟王子亲嘴的画面都不得了。巴金写了不少文章批评僵化落后的观念,《随想录》实际是上世纪80年代的百科全书,巴金是那个年代的见证者和引路者。那年头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纸媒电视都很少,巴金是那个时期的优秀时评家。
    巴金考虑文章的效应,最初只选择在香港发表,对内地的直接影响很小。“有一些人表达不满,希望巴金闭嘴。巴金不为所动,继续自己的写作。”陈思和说。
    宽容对待年轻人
    巴金对年轻人呵护备至,这点令陈思和印象深刻。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引进日本影片《望乡》,一些人看过之后大惊失色,认为影片提到了“妓女”、“卖淫”等字眼,是精神污染,呼吁抵制。巴金为此写文章,回忆自己当年第一次到上海,住的楼下就有妓女走来走去,自己当年并没有坐卧不宁,更没有光顾过。他在文中说:“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50几年前的年轻人了?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
    此文意义非凡——它就是《随想录》系列的开篇之作。此后巴老一发不可收拾,写了120多篇“随想”、“杂感”,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晶。
    另一个例子与陈思和本人有关,而且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曾经丢失过巴金的5篇手稿。当时巴金在编全集,把两部旧稿交给陈思和处理,一个中篇小说和一部散文集《炸不断的桥》。尽管陈思和小心谨慎保护手稿,还是在一次搬家中丢失了散文集中的5篇稿子。陈思和为此在荒芜的马路边仓皇奔走,欲哭无泪。
    巴老知悉了原委,特意让女儿打电话,把陈思和请去家里,第一句话就是:“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的。不要紧。”接着老人用安慰的口气说,他还有日记,记下了《炸不断的桥》的篇目,可以把篇目保存下来。一场对陈思和来说天大的灾难,也是心灵上一道被重重撕裂的伤口,就这样被老人轻轻抚平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