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2013年报告文学:新话题 新叙事 新方阵(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02月12日 丁晓原 王 晖 参加讨论

    中国故事:回到非虚构性叙事本体
    丁晓原:2013年,报告文学的变体是显见的。这种变体既与它存在的社会语境、文化生态直接相关,又与文体自身的体性不可分割。在很长时间里,报告文学的存在价值是以其足够的新闻性为前提的,题材的初始性、叙写的揭秘性、主题的批判性常常造就了作品的轰动效应。而在全媒体、自媒体的时代,报告文学文体原有的新闻优势已不复存在;新的接受主体也不再适应过去作者以政论解析对象的被动阅读制式,而喜欢从作品的客观叙说中获得自己的感悟,主动地思考叙事中的意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报告文学不需要新闻性、报告文学要祛思想性,而是表示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需要挖掘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的“软性”新闻要素,在深化、细化对象中讲述具有意味的故事,给予读者新的信息;表示报告文学作者需要更多地思考文体本身的意义,在强化故事叙事中展示文体独特的价值。
    从文体的本体看,报告文学无疑是一种叙事文学样式,它与小说的重要区别在于,小说是虚构性叙事,而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性叙事。因此,在没有了新闻性优势和外显的思想性阐释后,报告文学更需要回到非虚构性叙事的本位。可喜的是,现在许多报告文学作家顺应了文体的新变,致力于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以故事的魅力召唤读者的阅读。“顶尖的非虚构作家都是奇闻趣事的写作高手。在他们的故事中,小的叙事弧线使故事变得更加有趣,无情地牵扯着读者的心。奇闻趣事对于作者表现人物特别具有说服力。”(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傅宁军擅长于非虚构故事叙说,他的《此岸,彼岸》题旨关涉两岸关系,由读者耳熟能详的金门炮战牵出故事,但作者跳出了此类写作的模式,从写作思维上变意识形态叙事为生活叙事、人性叙事;其次,在叙事的设置上,将金门炮战作为故事的重要发端,从宏大历史的皱褶中打捞出有滋有味的“奇闻趣事”,并且尽显故事中的细节,由细节凸显历史运衍中的戏剧性和传奇性:曾经炮战的双方后来通商联姻一家亲,原为向对方进行宣传战的播音员日后有了特殊的会面,台湾的许冰莹在退休之后,来厦门大学学习中医学,“成为全校最年长的本科学生”。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与此相关的写作有丁晓平的《毛泽东的乡情世界》、马娜的《滴血的乳汁》和余艳的《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等。《滴血的乳汁》叙写的主角是苏区哺育红军后代的奶妈,其实她们也是共和国的“奶妈”。《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的叙事是别致的,作品以新发现的杨开慧板仓手稿为叙事的基点和主线,板仓手稿其实是手稿主人的心灵手稿,其执著凄美的情爱令人动容致敬。《滴血的乳汁》和《板仓绝唱》的成功,在于作者能通过内化叙事对象的遗存,真切地还原渐行渐远的历史现场、人物的心灵世界,以新的叙事维度和历史细节的导入,撰写富有故事性的篇章,使读者在缅怀历史中升腾起景仰历史的深情。
    王  晖:你说的报告文学这样一种新的动向,无疑是值得关注的。相对于小说等虚构文体,报告文学的艺术表达是别样的,它是一种植根于真实事件或人物、或问题的非虚构叙述。这种叙述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在面临互联网、卫星电视等巨大冲击的情形下,为适应文体生存,报告文学的自我调试就在所难免。你所提及的2013年报告文学作家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应该被敏感的读者关注到了。
    用非虚构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无疑应当成为当下报告文学作家的“头等大事”。谈到什么是“中国故事”,我认同李云雷的观点,他认为这是“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而在文学上,则主要是指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所讲述的故事”,作为“中国故事”的非虚构叙事样本,我以为2013年里出现了不少,譬如你所提及的几部作品。此外,黄济人详尽描述原国民党将领大陆新生始末的“完全本”《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傅宁军的《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也是如此。《江边中国》作为一部形象化的新农村史记,在讲述“中国故事”上有着特殊意义,这既体现在它独特的叙述伦理和叙述视野,也表现在它独特的叙述艺术上。在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浓郁而强烈的田野调查和亲历性,而这正是报告文学有别于其他虚构文体的重要质素。洋洋几十万字的篇幅,并没有使阅读产生枯燥、厌倦之感,而是让人兴味盎然,原因就在于它的细节丰富、人物丰满、线索分明、叙述语言和非叙事性话语个性鲜明。作品讲述的是中国波澜壮阔巨变中一个村的“史记”,而这种宏大历史的叙述靠的是生动细节的支撑。
    短制报告文学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作为编辑和记者的王国平写出了《一枚铺路的石子》,一方面比较充分地显示出记者型报告文学的优长,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具有强烈新闻感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引领时代精神高度的英雄。这一方面得益于作者的深入采访,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作者的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在当今多媒体盛行的时代,报告文学仅止于真实性、新闻性和现实性是远远不够的。这篇作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的结构和语言的灵动、简洁、诗意蕴藉,情感性和可读性强。何建明的《心声》、李春雷的《我的中国梦》、李青松描述广东东莞“莞香文化”的《牙香街》等也为2013年的短篇报告文学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