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原:今天的报告文学境遇已大不同于10年前了。其时,围绕这一文体还有存废之议。现在的实际恰是相反,正如杰克·哈特所说,“读者对现实题材的故事兴趣高涨”,“虚构文学在美国读者心中的地位日趋下降。根据《大西洋杂志》的报道,在1982—2004年间,在美国阅读小说、戏剧和诗歌的读者人数比例下降了10个百分点,跌至历史的最低点47%,而非虚构文学的读者却在不断扩大”。中国的情况也具有某种近似性。在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的文体功能在转型中得到了强化。当下关于报告文学文体的讨论,尽管依然有着不同的声音,但大都指向写实性文体的建设,旨归于建构非虚构性叙事的审美伦理。对于创作情况的评估,我们很难以年度作为时间单位进行合适的把握,但每一年的报告文学也总有一些独属于这一年的情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发布的2013年报告文学排行榜,大致呈现了这一年这一文体的基本格局。就创作的内在而言,“中国梦”成为年度报告文学大写的核心主题;而回到非虚构性叙事本体叙说中国故事,则正在演化为体类写作的审美通式。报告文学作者中既有许多名家,也不乏新的面孔,而且跨界写作已成风景。这样的结构生成了报告文学发展的活力。 王 晖:在我看来,你的这些认识是符合以报告文学为主体的整个非虚构文学的当下境遇的。与10年前相比,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得到了许多改善,至少在文学界是这样。这也令我想起2005年李陀说的一段话,他认为:“就近半个世纪文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非虚构文学发展非常快,而且其影响力正在超过虚构文学,在很多国家书店的文学类书架上,非虚构的作品数量甚至已经超过虚构性文学作品,喜爱阅读非虚构文学作品的读者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或许数量更为庞大。这已经成为事实,而且是任何做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人都绝不应该忽视的事实。” 在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面前,看上去以纸媒为主要依托的边缘化的文学,正在转换它的呈现方式,以应对将新型媒体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的“90后”、甚至“00后”们的需求。呼应“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正是2013年报告文学的显性特征,多部(篇)以各式之“梦”为内容的作品是对此最好的印证。而致力于非虚构叙事的艺术探求,则使得这一年的报告文学更具文学魅力。 中国梦:时代话题的书写 丁晓原:无疑,“中国梦”是2013年最为重要的热词,它标志性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新的重大主题。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理想,是达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愿景,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凝聚。作为时代文体,2013年的报告文学敏锐地感应时代的回响,迅捷地抒写中国梦这一时代话题,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新的时代精神的表达。李春雷于2013年初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作品,直接以《我的中国梦》命题,开启了本年度报告文学写作的“梦之旅”。《我的中国梦》的主人公是航空报国、以身殉职的罗阳,作品真实地还原了罗阳生命最后时刻感人的现场,并且通过有机地穿插人物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段落,在有限的篇幅中富有表现力地呈现出了罗阳的成长轨迹和崇高精神,作品同时体现了李春雷善写短篇主旋律报告文学的鲜明风格和卓异能力。黄传会的《国家的儿子》以“国家的儿子”定义罗阳形象的精神本质,以长篇的规模全面细致地叙写英模的故事。《江边中国》是何建明“苏南系列”中继《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我的天堂》后推出的重要作品。《江边中国》叙写的是苏南永联村及其带头人吴栋材的创业史。“江边”与“中国”融合成富有意味的宏大意象,由此既宏阔又典型具体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壮美画卷,是伟大中国梦的生动篇章。 王 晖:你说的这些作品的确可以代表2013年报告文学对于中国梦这一宏大主题的形象诠释。我想,无论罗阳还是吴栋材,甚至是王宏甲、刘建合写的《农民——中国一户农民的百年历史》中的茂德公家族,都表现了“中国梦——我的梦”这一鲜明特征,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体现。 此外,2013年一些作品对于中国水生态的关注,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呼应着“梦”之主题。裔兆宏在《美丽中国样本》中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关注、秦岭书写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在水一方》等都是如此。陈启文发表于2013年的《呼伦贝尔的忧伤》和《湘江,谁为你哭泣》,选自他直面水危机和水利问题的长篇报告文学《命脉》,敢于“碰硬”是陈启文非虚构写作的鲜明印记,而如何“碰硬”,或者说怎样表述这些“硬题材”,则既是方法问题,也是“立场问题”。陈启文似乎并不是一个乐于“命题作文”和“歌舞升平”的人,他更像是一个“独行侠”。对中国水利和水情的忧思与追问,是陈启文这部作品的主旋律。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问题报告文学”。令人欣慰的是,作者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揭露,也没有表现出悲观与绝望,而是在揭示真相、正视事实的同时,写出了信心和希望。 丁晓原:报告文学大写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正体现了这一文体独特的现实价值。时代生活丰富多样,人民谱写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波澜壮阔。2013年,报告文学多方位地展示中国梦的多姿多彩。傅宁军继《大学生村官》后推出《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部队是熔炉,飞扬的青春可在这里淬火。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摄照了部队新人新的风采、新的业绩,以强军梦实现中国梦。李玲修的《乒乓中国梦——走近蔡振华团队》以银球之梦阐释中国之梦,作品由“丢杯”而“夺杯”再“保杯”设置结构,全篇28章、40多万字,不仅写出了中国乒乓梦之队30多年的梦想史、拼搏史和光荣史,也生动凸显了团结拼搏、振兴中华的中国体育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脊梁,是实现中国梦的民族精神。张文宝的《水晶时代》选取江苏东海县水晶致富故事,虽为一地一事的报告,但其旨甚大,既是具体的东海农民到非洲艰辛淘水晶的故事,也是宏大的中国农民史诗的一部分。作品以普通农民的创造之美,“给全国农民一个‘中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有相通之处,张文宝的叙事,以中国故事印证了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所指说的,“美国梦绝不仅仅是汽车和高收入,而更多的在于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实现最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可,不论他们出生时的富裕状况和家庭地位。” 《水晶时代》让读者真切地感知,每一个勤劳智慧的中国普通人实现梦想的可能与现实。 王 晖:谈到多方位展示“中国梦”,傅宁军的《此岸,彼岸》、张雅文的《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都是在另一个维度上书写祖国统一、中华复兴的中国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重点书写香港回归16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关注香港社会的民生、医疗、文化、媒体、教育、廉政、商界精英、驻港部队等现状,真实地写出了香港的昨天和今天,并发掘出香港百年梦圆、中华世纪复兴的深远意义。《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是近年来一部全方位描述香港现状的报告文学,它与理由出版于1987年香港回归前的报告文学《香港心态录》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链接。如果我们将两部作品作对比阅读,就会寻找到香港回归前后壮阔而形象的社会变迁史。因此,在文学价值之外,这部作品的文献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