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里下河文学与乡村社会伦理(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周卫彬/整理 参加讨论

    刘春龙:
    研究里下河文学,把重点聚焦在有成就、有影响、有特点的作家身上,这是必须的,但我们可不可以稍稍调整一下视角,目光下移,接接地气,关注一下坚守在本土的业余作者。里下河文学离不开里下河这方水土,我们不能忘了这些“草根”,他们或许成不了大树,但会成为大树下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茵,这是里下河文学风景中无法抹去的底色。在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有那么一群人,毫无功利之心,纯属一种爱好,醉心于文学创作,我们应该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提到里下河地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兴化,因为兴化地处里下河腹部,最具里下河特色。提到里下河文学,人们总会想到兴化,因为兴化有个“文学现象”,它是里下河文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在分析“兴化文学现象”时发现一个问题,从兴化走出去的兴化籍写作者,他们似乎大多数在做一个回望者、一个追忆者,写“远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试图找寻曾经的美好,怀念“世外桃源”般的传统乡村,而绝少直面当下有违传统伦理的种种乱象,是他们心地太善良了,是“汪味”笔法太唯美了,还是一种巧合?由此我觉得,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作家应该有所担当,不能仅仅回望与追忆,而应转向,关注当下多彩的生活,来点“直面”与“干预”,担负起乡村伦理重建的责任。
    徐晓思:
    我是里下河的水浇灌成长的,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欢乐。一点不矫情地说: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提起“里下河”三个字,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我从苦涩里汲取力量,从乡村社会伦理中汲取能量,做着里下河文学梦。里下河的民风、民情、民俗等等地域特色文化如民歌民谣、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方言俚语,都是我的“里下河文学”创作的宝贝,我不仅熟知传统的,还会过滤、锤炼创作新的,有评论家因此说我的作品是“清明下河图”。
    在里下河特定的环境下,随着时代的不同,传统秩序的共守,上代传下世的美德的延续,生活习惯的约定俗成,爱与自由的追求,人与人、与自然、与体制、与不确定的诸多因素的关系的和谐(有的要通过抵制达到和谐),向善向上价值观的铭记等,令我产生悲悯情怀。农民进城和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包围农村都在上演着悲喜剧,里下河也在上演的村庄社会伦理的危机与重建,考验着我们的民族心、水乡心。好在有汪曾祺等大家确立的“里下河方向”在,我们会用我们的悲悯情怀,做好里下河文学“经典化”的心理准备、学养储备。
    (本文由周卫彬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