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明修辞之例 1、互文见义。例如,鲍照《东武吟》:“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李注:“晋主言惠,田子言愧,互文也。”由此注可寻绎诗意:自己穷老而返,如同弃席疲马,但思君之情仍在,愿君垂晋主,田子之惠,倘蒙延纳,则君与晋主、田子一样同具兼爱之道。又,刘越石《答卢谌诗并书》:“二族偕覆,三孽并根。长惭旧孤,永负冤魂。”李注:“结上二句也。旧孤,谓三孽也。冤魂,谓二族也。”这表明理解这句诗,可把上下两句按互文见义的辞格去理解,即:二族偕覆,永负冤魂,三孽并根,长惭旧孤。 2、释典故。释典是李氏注《文选》的最大特色,这主要包括事典、语典两个方面。 (1)事典。李氏详于释事,注名典故,引证史事。例如张华《励志》:“缠牵之长,实累千里。”李氏先释义,然后释事,即详细征引《战国策》中段于越与韩相新城君的对话。李氏通过对事典的详细追溯以阐明文义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还原了文学创作者的思维路径,也确实令读者受益靡涯。 同一事典李氏在注释时,又不避重复地引用。例如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延州协心许,楚老惜兰芳。”曹植《赠丁仪》:“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两诗,李氏在注释时都引用《新序》中“延陵季子挂剑于许君墓树”这一事典。表面上看来似觉引典重复,但这两诗如不注明此典,则涵义晦涩,诗意难晓。故此,李氏注明典源十分必要。 (2)语典。李氏注释语典方式灵活多变。有直接引用古人之陈言的,李氏则引一例句以表明作者有所祖述。例如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李注:“《乐录》曰:‘鸡鸣高树巅。’”又,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李注:“《古长歌行》曰:‘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对于借用前人的陈言而意义不同的,李氏则注明以便帮助理解。例如嵇康《幽愤诗》:“实耻讼免,时不我与。”李注:“《论语》阳货曰:‘日月逝矣,时不我与。’文虽出此,而意微殊,亦不以文害意也。”这里李注指出嵇康诗句源出于《论语》,只袭用字面,但意义与《论语》迥异,如按《论语》去理解,则谬以千里矣。 同一语典,李氏也多次引用。例如,嵇康《幽愤诗》:“澡身沧浪,岂云能补。”李注:“《孟子》,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在注释沈约《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这一句时,李注:“《楚辞》曰: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注释同诗“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之句时,李注:“《楚辞》曰:‘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这里李氏引典一方面灵活多变,另一方面又是遵依时间的先后,读者由此亦可见从《孟子》的沧浪歌到《楚辞》中渔父歌的变化。又可以看出由于沈约用典是分而化用,故此李氏注释是有针对性地分而引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