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串讲句意之例 李氏串讲句意颇具特点:凡是阐述大意皆以“言”字开首,有时用“谓”,此为一通例。串讲诗意,多使用较为整齐的句式,甚至骈体句式,文采斐然,颇富诗意。串讲诗意,多从征引文献中脱胎换骨而出,且所引诸文在思想感情上也与原诗妙合无垠。例如谢宣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临流怨莫从,欢心叹飞蓬。”李注:“言己牵于时役,未果言归。临流念乡,已结莫从之怨,而以侍宴暂欢之志,重叹飞蓬之远也。《楚辞》曰:‘临流水而太息。’王逸曰:‘念旧乡也。’曹植《应诏诗》曰:‘朝觐莫从。’《列子》宋元君曰:‘适值寡人有欢心。’《商君书》曰:‘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 1、引辞书阐述诗句大意。例如谢灵运《入彭蠡湖口》:“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李注:“《广雅》曰:言乘月而游,以听哀狖之响;湿露而行,为玩芳丛之馥。” 2、引他人之注阐明大意。例如曹植《美女篇》:“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李注:“薛君曰:‘诗人言所说者颜色盛也,言美如东方之日出也。’” 3、博引同义句比照。例如张茂先《励志》:“水积成渊,载澜载清。土积成丘,歊蒸郁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李注:“《荀卿子》曰: ‘土积成山,风雨兴焉;水积成川,蛟龙生焉;种善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尸子》曰:‘土积成岳,则楩楠豫章出焉;水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出也。’《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张茂先这句诗以水土山为喻来劝勉自己学习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李注旁征博引与张诗旨意十分吻合之文献用例,我们在诸例之比较中不难领悟对张诗的理解。至于引文与原诗旨意略有出入的,李氏则节略。如上述《管子》的话,紧接着还有一句“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李氏则将删节的这句放置在注释魏武帝《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句的下面。由此可见,李氏引文是经过深思而慎取的。不过,另引李斯《上书秦始皇》:“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之句亦未尝不可,但李氏未征引,大概就是基于引文要与原文在思想意义上保持一致的缘故。 又,张孟阳《七哀诗》:“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衿。”李注:《楚辞》曰:“诉长风以徘徊”。又曰:“向长风而舒情”。又曰:“泣嘘唏而沾襟”。这里李氏连续征引《楚辞》中的三句,通过“长风—徘徊—舒情—泪下”这一情感链条,将引文与原文在意境上达到契合。 又,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李注:《毛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戍边将士归家途中所赋之诗,李氏借助这首千古传诵的诗句来启发读者理解曹诗的意境。《朔风诗》是曹植为东阿王时所作,他远离京都,远离兄弟,只身东藩,思归之意,同胞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凄苦处境难以言传,李氏引《毛诗》注释以境比境,连类旁通,促人联想,加深领悟,可谓直探曹植内心深处。 4、引赠诗以注答诗。李氏在注释赠答类诗歌时,有时引述赠诗来注释答诗,这样一赠一答,两相参照,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助于读者对一赠一答两诗的总体把握。例如,郭泰机《答傅咸》:“皦皦白素丝,织为寒女衣。”李注:“傅咸赠诗曰:‘素丝岂不洁,寒女难为容。’”“寒女虽妙巧,不得秉杼机。”李注:“傅咸赠诗曰:‘贫寒犹手拙,操杼安能工?’” 又,陆云《答兄机》诗,李氏在注释此诗时,几乎全引陆士衡诗相对照,可谓引赠诗以注答诗之最详之例。 陆机赠诗曰:行矣怨路长,惄焉伤别促。 陆云答诗云:悠远途可极,别促怨会长。 陆机赠诗曰:指途悲有余,临觞欢不足。 陆云答诗云:衔恩恋行迈,兴言在临觞。 陆机赠诗曰:安得同携手,契阔成騑服。 陆云答诗云:衡轨若殊迹,牵牛非服箱 5、直译句子。李氏以前的古书注释主要有说解式、直译式、考证式这三种形式。直译式是一种较为主要的注释手段,它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把字词的注释镶嵌在句子的直译之中,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目的。例如,曹植《赠丁翼》:“君子义休偫,小人德无储。”李注:“言君子之义,美而且具,小人之德,寡而无储也。”这里李氏在直译句意之中释“休”为“美”,释“偫”为“具”。 6、揭示比喻义。指揭示字面以外的意义,即言外之意以达到说解句意之目的。古诗简略含蓄,或言不尽意,或意在言外,如只就字面加以解释,意义不够明白,这就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使诗意显豁,便于读者理解诗的旨趣,作者之真意。例如曹植《七哀诗》:“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李注:“皆言不忘本也。《文子》曰:‘鸟飞之乡,依其所主也。’《楚辞》曰:‘鸟飞之故乡,狐死必首丘。’”这里李注先揭示诗句的比喻义,然后征引文献加以申说。又,曹植《赠徐幹》:“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李注:“良田,膏泽,喻有德也。无晚岁,多丰年,喻必荣也。”这里李注直接指明比喻的本体,则诗意涣然冰释。又,《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李注:“枯桑无枝,尚知天风。海水广大,尚知天寒。君子性役,岂不离风寒之患乎?”这里李注先解释诗句的表面意义,后解释诗句的言外之意。通过释意,我们算是理解了诗的真意。李注也有征引旧注阐明比喻义的。例如曹植《杂诗六首》:“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李注:“《新语》曰:‘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这里一一指明诗中的比喻义,使文不甚深而意义隐晦的诗句,昭然若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