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古城墙浅析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代绪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城墙》序
        城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阶段性的产物,是古代统治者权力与民众参与相结合的创造性建筑形态,也是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很多古代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1]。
    中国是人类史上筑城最早的国家之一。城墙的这种建筑形式,为古代中国统治阶层和民众提供了生存、生活的安全屏障。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中国城墙至迟在商、周时期(前16世纪~前256),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权象征意义。通过城墙的建筑“语言”,将其政治统治理念物化到城墙的形态。这种权力象征意义,尤其反映在中国都城的城墙,并延续到中国专制统治下的明、清(1368~1911)两朝的南京与北京[2]。
    中国历史上古城墙的总量至少有数千座,从外表上看似乎非常简单:线性的墙体、高耸的城楼、数量不等的城门、锯齿般的垛口、城外环以护城河……但是,由于各地城墙建造时代的不同,建置性质各异、地域差异(包括地域文化的差异)的影响、地理和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每座城池无论形态、长度、筑造技术、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都千差万别。因此,历史上每筑造一座城池,都具有创造性和时代与地域相结合的文化特征,在城墙基本功能共性的前提下都具有各自的特殊个性。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城墙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出现也不断消亡;不断毁圮也不断修缮,不仅承载了各个时期人们的愿望,也不经意间承载了社会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有一个本不该忽略的现象:中国古城墙本身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却被政治学、城市学、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建筑学、历史学、人口学、方志学、地理学、环境学、风水学等多门学科所重视或研究。其中仅以城墙的砖文为例,南京、荆州及宁波等地的浩瀚城墙砖文为例,它们承载及传播的历史文化信息量巨大,有的还填补了文献记载的许多阙失,或提供了珍贵的实证[3]。
    中国古城墙量大面广,时间跨度长,自古以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断被各级政府所收集和整理,尤其反映在明清以来各地的地方志中。近现代的实地调查、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大批早已被遗忘或被历史湮没的城址(尤其史前的城址),无论在地域、数量、时间的跨度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城墙从功能上实现了文化遗产的转型,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对各地城墙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等多元文化资源,学界从各自研究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对于中国古城墙的历代记载、修城碑记、诗词和近代的论文、考古发掘报告、专著等,可以说蔚为大观,这是中国古城墙非物质层面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