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乃至于社会的焦点、热点、难点、疑点,在近五年的报告文学作品中都有展示,透出报告文学铮铮铁骨般的强度和力度,也充分反映出了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良知、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五年来,报告文学作家一直用最丰沛的情感、最执著的投入,直面中国变革,抒写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 我们还记得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何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五年来,中华儿女在寻梦的路上砥砺奋进,在这场变革之中,报告文学作家没有缺席,他们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承担起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角色。 时代产生报告文学,时代需要报告文学,或许可以说,现在正处在报告文学创作的最好年代。报告文学独特的魅力在于其贴近生活、紧跟时代,快速反映当下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综观近五年出版、发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或是记录时代,或是书写历史,或是讴歌情怀,或是鞭挞丑恶,代民发言,表民心声,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充分体现出了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精神品格和批判思想。 巴尔扎克通过自己的小说真实地记录下当时的法国社会现实,他说自己是一名时代的“书记员”。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同样是当今时代的书记员,甚至可以说是正面强攻式地直面当下现实。当代中国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都在“故事着”,面对这个丰富、多元、快速而又浮躁的社会,报告文学作家不仅仅是写作者,同时更是参与者,他们投身于变革之中,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去观察、去思考,理性地审视世界,挖掘时代特征,寻找民众精神,不回避、不粉饰,勇敢地回应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乃至于社会的焦点、热点、难点、疑点,在近五年的报告文学作品中都有展示,透出报告文学铮铮铁骨般的强度和力度,也充分反映出了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良知、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所有的文学门类中,报告文学是最年轻的一种文体,报告文学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近几年,曾经多次发生过关于报告文学与非虚构的争论,这一问题见仁见智,我以为,这些争论过后,报告文学作家得到的最大“红利”是获得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自信,对报告文学文本产生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报告文学或许是最适合讲述中国故事的,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却又在考验着每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小木屋》《扬眉剑出鞘》……我们读前辈作家的经典之作,每每被其形象、生动、鲜明的故事和人物所感染。这些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竖起了标杆式的文本,报告文学佳作必须是思考独到、结构精巧、语言精美、细节精湛的。五年来,无论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每年排行榜上的作品,还是两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抑或是2016年3月中国作协组织实施的“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创作工程产生的一批作品,都讲述了一个个极高感染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都在文本上下功夫,谋篇布局精巧,叙事方法灵活多变,语言富有特色,呈现出少有的多姿多彩,显示了作家在写法与艺术手法上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寻求自我超越的努力和成就。 与此同时,报告文学的批判性也构成了该文体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近几年的报告文学作品,这种特征似有弱化之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党正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然而,最可直面政治生态、书写政坛风云的报告文学,却在观望着,没有勇敢地迎上前去。我以为,报告文学作家应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睿智与胆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