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乡族作家马自祥的长篇历史小说《阿干歌》,“以小说造史”的形式,通过历史复原、艺术想象与文化寻根多元互融的创作构建,再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雄阔瑰奇的西秦历史画...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生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边缘的崛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文学话语“中心”和“集散地”之外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地”,如西藏、新疆、青...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是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伴而生的一门学问,两者的历史差不多一样久远,几乎贯穿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几个完整的阶段。然而,“少数民族”与...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武侠小说显然走向末路了,但武侠的情感结构则可能散入新兴的通俗文化之中,变换了模样和气质,而依稀绵延,赓续流播。 前不久读到一位哲学教授写的批判武侠小说...
摘要 :保安族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里最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部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保安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保安族花儿因其保安令的运用和独...
摘要:东巴叙事传统的主题与东巴教的宗教主题——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密切相关,而这些主题包含在更大的“文化主题”—“血缘脉传”及“与自然互惠交换”中,可以说...
《玛纳斯》传承人阿不都别克·俄斯坎教7岁儿子学唱《玛纳斯》史诗。陶拴科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4月8日电(记者 陶拴科) 进入4月以来,天气渐渐转暖,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
王宪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首席研究员,完成课题及专著有《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中...
20世纪80年代前后,在多次踏查满—通古斯语族各民族民间文学遗存的基础上,马名超提出东北存在一条狭长的史诗带,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就是赫哲族的伊玛堪。赫哲族人口较少,2010年...
摘要 :任何批评话语只能作用于特定时期的特定批评对象,批评话语与特定批评对象由此构成话语旅行与意指实践间的张力。作为地方性知识叙述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既有批评理论间存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少数民族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也获得了充分的成长空间,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少数民族文学评论的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都得到了不断拓展...
摘要 :阿来的生态关怀在早年的文学创作中已见端倪,近来创作的《山珍三部》以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为切入点,通过儿童、乡老和知识分子的现实生存境况折射消费文化语境中高原自...
内容简介 :十七年少数民族小说合着当代文学的发展步伐, 在积极融入当代文学的政治化叙事中, 采取少数民族地理空间设置、少数民族自然风光描写、少数民族风情风俗展示等叙事...
新时期以来,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从创作队伍来看,已经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作家梯队,有的还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李传锋、叶梅、温新阶、王月圣、杨秀武、邓...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根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学的特征进一步本土化的结果。它既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
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汉译是学界讨论已久并被人们期待、关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青海省文联在搜集、整理《格萨尔》的同时,组织一批藏汉族专家和青年学者,开始汉译...
史诗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以口头形式创制的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古老文化遗产,是无文字时代民族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在人类文化史上占...
云南省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迄今发掘出史诗流布的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等19个民族。各族人民把史诗视为民族的“根谱”和“历史”,极为珍重。 史诗,是一种结构庞...
摘要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现象。作者借助于概念隐喻理论, 以贵州苗族史诗《仰阿莎》为目标文本, 识别其中的隐喻表达式...
赫哲人以伊玛堪为荣,口耳相传,世代传唱;伊玛堪为赫哲族争光,唱出国门,走向世界。伊玛堪是历史悠久、用赫哲语说唱的英雄莫日根之歌,是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象征,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