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杨德亮]保安族口承民俗的分析与确认

http://www.newdu.com 2019-04-23 “民族文学学会”微信公 杨德亮 参加讨论

    
    摘要:保安族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神话;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里最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部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保安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保安族花儿因其保安令的运用和独特声调使其个性突出;《满拉哥》《韩营长》类的哭丧歌使保安族宴席曲在多个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中特色显现;保安族俗语和谚语以最精短的语言将生活智慧凝练,是多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保安族中传唱的民间打调不具民族特色;劳动号子是唯一的保安语说唱形式。
    关键词:保安族;口承民俗
    在甘青两省接壤的积石山东麓,甘青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在此地的大敦、梅坡、甘河滩三庄聚居,俗称“保安三庄”。这里孕育着保安族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口承民俗文化。根据口承民俗的语言结构特点,可以将保安族口承民俗分为包括传说、民间故事等的散文体部分和包括花儿、宴席曲、民间小调、劳动号子、童谣、谚语与俗语等的韵文体部分。
    一 散文体口承民俗
    (一)保安族神话的分析与确认:保安族没有神话
    说保安族口承民俗文化中没有神话,或者说,没有自己民族或地域色彩的神话,这明显与保安族学术界以往的观点不一致。传统的学术观点认为,保安族作为一个独立单一的民族,包括神话在内的民间文学是“五脏齐全”的,而且推出《阿旦、哈娃的故事》《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为例证。熟悉宗教知识的人都知道,《阿旦、哈娃的故事》完全是取材于《古兰经》中人祖创世的章节,而“阿旦、哈娃”或“阿丹、好娃”的故事在所有世界伊斯兰民族中都存有,非保安族特有。其次,“阿旦、哈娃”故事是宗教故事还是神话?恐怕学术界细究起来,一时难以说清楚。我们再来看 《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此故事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主要是汉民族)神话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到积石山峡谷,开启石门使黄河水疏通,在开启石门时得到一个写有“延喜玉受得天赐佩”玄玉的故事。这与《尚书·禹贡》中所载大禹“导河、积石,至龙门”有吻合之处。笔者认为,此口承民俗应该是一个民间故事而不是神话。首先,认为它是神话的人的依据是其中有神话人物大禹,事实上有神话人物在民间故事中出现,就将此定性为神话是非常牵强的。另外,此故事主旨在大禹获宝,而不是讲人类祖先如何征服自然和治水的,不属神话叙事范畴。保安族在历史民族化过程中,是形成较晚的一个次生民族,没有本民族特色的神话是正常的。
    (二)保安族传说的分析与确认:极富地域与民族色彩
    传说与神话,常常纠缠在一起,难以区分。保安族没有神话,并不意味保安族没有传说,事实上,保安族传说是保安族口承民俗散文体类的经典和最具特色的代表,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山川风物传说。民俗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地理环境对口承民俗有很大影响。为什么社会处于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传说在给予神奇色彩的解释后,往往会反映出某种地域文化的特色。根据所搜集到的山川风物传说,我们又把它细分为地方传说和风俗传说两类。
    地方传说主要是用来解释区域内自然物或人工物的由来与命名等。代表作品有《积石山的来历》《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马》等。《妥勒尕尕上天取雨》是保安人东迁前,即在同仁地区时就流传的故事。话说有一年,保安人生活的地方遭遇大旱,有一只兔子(“妥勒尕尕”保安一词是“兔子哥哥”之意) 自告奋勇上天取雨,不料由于粗心大意,好心办成了坏事,酿成一场洪水泛滥的重大灾难,将同仁尕撒尔一带冲积成沟壑纵横的现状。不难看出,此传说主要是为了解释保安原居住地的地貌特征。《积石山的来历》则是保安人迁徙到积石山后,跟当地各个民族生活文化交流的文化产物。主要内容为:在莽莽远古,一阵雷声后,青海、甘肃交界处的一块蓝天塌了下来,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请求女娲补天,拯救人民,女娲将天下青蓝色的石头搬到天塌陷处炼石补天,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补好天空后,把剩下的大石头堆成了又高又大的石山,即为后来的“积石山”。笔者以为,这传说主要是当地汉民族创作的,保安人从青海同仁地区迁徙到积石山后,通过与汉民族的长期相处和文化交流,而转接过来成为保安人民口头传承的故事。《神马》这一传说的主要内容为:人们生命之源的水是由“神马”赐予的,因财主的贪婪,妄想射马而将神马独占,导致神马逃离,灾害亦从天而降,毁灭性的灾祸后只留下三个小伙子,他们在追寻神马的过程中,各娶回族、蒙古族、藏族姑娘繁衍了保安民族,三个小伙的子孙分别居住在三个村庄里,即今天的保安三庄。整个传说以神马为线,以神话的色彩和幻想的手法讲述了保安族和保安三庄的来历。传说留有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和族群的历史记忆。传说故事可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从《神马》中可以看出保安族最初的婚姻形态——大量外婚形式的存在。推敲保安族的族源及民族过程,与周边民族藏、汉、蒙古等民族的联姻是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必由之路。民间传说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记载着历史的真实。
    求雨民俗的传说源自积石山一带时常遭受干旱之灾,求雨、祈雨以降旱灾,获得生存成了保安等民族在干旱时采取的一种民俗活动。由于干旱的切肤之痛以及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祈雨、求雨习俗在口承文学中出现是符合逻辑规律的。《五眼泉的传说》《甘河滩的传说》《天池的传说》,这类传说都以保安人的生活处所——五眼泉、甘河滩、天池等为背景,其中穿插阿訇领众人祈雨、龙王管天池等情节,既有非穆斯林民族的传说内容,又有穆斯林民族传说内容,使传说本身超越传奇色彩,更具有现实色彩。现实生活中,五眼泉等地是当地保安族遇到大旱之时的求雨地点之一。《五眼泉的传说》通过叙述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求雨经过,解释了为什么在五眼泉祈雨会非常灵验。民间故事反映民众生活,这类传说对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作了恰当描述,同时也为今天的求雨民俗的起源作出了说明。
    2.保安刀的传说。《保安腰刀的传说》《波日季的传说》是保安人民将其最杰出的艺术珍品——保安腰刀,纳入民间讲述的故事中去,通过保安腰刀这个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工艺品,表达他们对民族手工艺的热爱。《保安腰刀的传说》主要以地主霸占腰刀,众人智斗地主,地主报复,举族迁徙为主要情节,讲述了保安腰刀的来历和保安人因受压迫而举族迁徙的历史事实。《波日季的传说》则主要讲述了保安族小伙子哈木克勇斗魔鬼,为民除害的英雄行为,以及得到仙人相助铸造“波日季”腰刀的过程,通过对波日季腰刀富有想象力的美好解释,讲述了波日季腰刀式样的成因。
    保安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关于其民族族源、历史等方面文献资料极少。然而,其丰富的口承民俗,尤其是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保安腰刀的传说等口述材料,使得我们可以探出一些蛛丝马迹,如“开吉尔的腰刀是祖先从西域带来的”,“保安族很久以前住在青海同仁保安三庄”,“与汉、藏、土三个民族为邻”等等。这些在传说中常见的素材无疑为恢复保安族人民早期历史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三)民间故事的分析与确认:保安人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
    民间故事往往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民间故事能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情、理、爱、憎。
    1.机智人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是所有民族普遍存在的故事类型。保安族机智故事人物中,最有特色的是表现机智儿童的故事——《哈比卜的故事》和《阿舅和外甥》。《哈比卜的故事》主要情节是:很久以前,一个地方头人得了怪病。江湖郎中开出的药方是,需要一个8岁孩子的苦胆。正值8岁的哈比卜为了解救处于饥灾的父母,他请求父母将其卖给头人。来到头人跟前献胆时,哈比卜连笑三声,后又连哭三声。这引起了头人的惊异,追问缘由。哈比卜说:我第一声笑的是,我父母为养育我受了不少苦和累,我虽不能报答养育之恩,但能在灾荒年里拿命换钱,使他们能活下去,我感到高兴;第二声笑的是,你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头人,我的苦胆为你治病,并能使你长命百岁,我实在感到高兴;第三声笑的是,我是一个尕娃,从来没有干过坏良心的事,今天无常,明天能升天堂,便感到很高兴。我第一声哭的是,我的父母虽得了一百两金子,但想起我的无常,必然会经常落泪伤心;我第二声哭的是,你吃了我的苦胆,虽能长寿,但以后人们必骂你是个人面兽心的人,这有损于你老人家的威望! 我第三声哭的是,你无常后进了地狱受罪,我却在天堂里享福,我实在过意不去。头人听后幡然悔悟,非但没有没杀哈比卜,还赏他一百两黄金。
    这类故事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它蕴涵着机敏的行为方式和丰富的哲理,在讲述中,灌输给孩子的是善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2.巧媳妇(女子)的故事。其实,这类故事与机智人物故事应属同一类型,文中这样安排,出于笔者将机智人物故事细化之故,毕竟,巧媳妇的故事类型在中国亦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保安族这类故事的代表为:《木匠和他的妻子》《“吃人婆婆”的故事》。《木匠和他的妻子》的故事讲述了财主想依仗自己的钱财霸占木匠的妻子为妾,木匠在妻子的指导下将计就计,将其制服。《“吃人婆婆”的故事》则讲的是机智勇敢的三姐妹协力消灭凶神恶煞——吃人婆婆的故事。巧媳妇( 女子) 类故事表现了保安族妇女的聪明和智慧。
    3.社会生活故事。这一类型的代表作有:《三邻舍》《砍柴老人的故事》《叶松尕格豆和瓜日尕格豆》《“舒坦”的故事》。《三邻舍》讲述的是友爱互助的三邻居在魔王的阴谋诡计面前,齐心协力战胜了魔王,却在爱搬弄是非的哧叫子鸟的面前败下阵来,经不住灾难先后死去。临死的时候,他们才觉悟,便都嘱咐各自的后代子孙们依照族训,彼此要互敬互爱,最后繁衍成当地的保安、东乡、土族三个民族。这个故事对保安族来说,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族群人口较少又与其他民族混居的保安人,处理好民族内部以及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存智慧和人生哲理,团结才能和平相处,团结才能战胜灾难。《“舒坦”的故事》则展示了保安人的又一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服侍父母应如黄金入库,生时则孝顺赡养,寿及天年,死后要高抬深埋的伦理观念;同时视“女大不嫁,祸害在家;男大不娶,如野马无羁”,表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理念。
    二 韵文体口承民俗
    (一)保安族花儿分析与确认:保安令及其声调使之个性独特
    保安人原居住地——青海同仁地区是藏族居住区,不属花儿盛传区。笔者认为,保安人开始大量习成、创作和“漫”花儿应当是清末迁居积石山后的事。积石山是河州花儿的盛传区,应该说,该地区的回族、东乡、撒拉等族群是河州型花儿的主要创造者,保安族、土族、汉族等民族则是参与者。花儿是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民歌,它的核心是情歌。在搜集到的保安族花儿中有反映社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诅咒旧社会的苦歌和讴歌新社会的颂歌。笔者认为这类花儿带有明显阶级价值取向,如《东家好比白眼狼》《扁石头翻身( 者) 见太阳》是阶级意识高涨的应时之作,本文不作分析整理。保安族爱情花儿,涉及赞美、追求、热恋、情变、别离、思念、重逢等爱情过程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经典作品有《远看黄河是一条线》《尕兔娃吃的是嫩白菜》《满天的黑云吹跑了》等。
    但是这些保安人最爱传唱的爱情花儿,许多都是传统河州花儿的精品,这些精品花儿在河州各民族花儿中共有,很难分清哪一首花儿属于哪一个特定民族。真正能彰显保安花儿特点的是在歌唱中运用保安令和个性独特的声调。花儿的曲调叫“令”,不同的令,是由于演唱时曲调不同所加衬词、衬句而形成的。保安令依据曲调不同分为大眼睛令、六六二三令、拔青稞令、尔干散令等。保安花儿主词主要是河州汉语方言,而部分衬词、衬句却喜于使用保安语或撒拉语等其他民族词汇。如果在歌尾出现“雅西”(对)、“得本西”(就这个话),那是在用撒拉语作衬词;如果在歌曲的“腰部”(中间)出现“尕尕尼麦勒燕”(阿哥的麦勒燕) 、“那物勒杠”(我的嫂子) 、“哎西勒靠”(遗憾、后悔) 等词句,那是在用保安语作衬句。另外,由于保安人族源里蒙古成分的存在和过去在同仁藏区长期生活,保安花儿在此影响下,唱起来像蒙藏民歌那样音域宽广、声调高亢、粗犷奔放,洋溢着优美的山歌气息。
    (二)宴席曲的分析与确认:《满拉哥》《韩营长》类的哭丧歌最具特色
    宴席曲作为河湟地区各族人民婚礼庆典上演唱的民歌,可以在庭院或村庄内演唱,俗称“家曲”,与作为“野曲”的花儿相对应。宴席曲的特点是歌舞说唱为一体。提及宴席曲,学界一般下意识地想到的是回族宴席曲。其实,保安宴席曲的许多文化内容是与回、东乡等民族共享的,其主要内容涉及贺喜、赞美、劝谕、骂媒和哭嫁等,经典作品有:《恭喜赞歌》《方四娘》《十劝人心》《哭嫁歌》等。
    然而,真正代表保安族宴席曲,或最具保安族特色的,当数其中的“哭丧歌”,其作品有《韩营长》和《满拉哥》。韩营长是一位保安族姑娘的丈夫,小两口感情笃实,情投意合。不幸传来丈夫战死的噩耗,于是这位女子边哭边唱,为诉为泣,感人肺腑,从此人们传唱开来。《满拉哥》的故事与之相近,叙述保安族姑娘麦丽燕嫁给莫泥沟的回族男青年——一个小满拉,后因丈夫去世,年轻的麦丽燕怀念丈夫,为丈夫哭丧而成《满拉哥》。例见部分唱词:
    葱白的( 呀) 衫子风摆柳呀,莫泥沟里再没有你呀,我的满拉哥吆,白丝布的袜子双捻头的鞋呀,我做一双你穿一双呀,我的满拉哥吆!我的二十三的满拉哥呀,你什么时候回家来哩呀,你什么时候看我来哩呀,我的满拉哥呀满拉哥哟!我在窗跟前偷听者时,晴天里响了一声炸雷呀,我听见我的连心人无常了呀,我的满拉哥吆!我的眼前黑下了呀,手里的火壶跌下了呀,肝肠花断了心疼碎了呀,我的满拉哥吆!
    情深意切的哭丧本是少妇为思念丈夫而创作演唱的,字字句句都是真情流露的最生活化的语言,后因故事感人而被人们传唱,并成为婚礼聚会上演唱的曲目,经由专门的“唱把式”唱出来,勾起人们对生活中不幸事件的同情与哀思。悲剧的美感在民众最朴实的语言中得到体现。
    (三)保安族俗语与谚语:生活智慧的总结,多民族共享的口承民俗
    保安族民众社会生活中俗语、谚语的内容辐射面较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形式一般用一句话寓意一事,含义深刻,句子短小精练且压韵。然而,这些口承民俗并不是保安族民众独享的,它是积石山地区多民族共同创造和运用的。现已搜集到的俗语、谚语可分类为:
    1.生活经验类。如:“什样锦刀子老藏在鞘里刀刃上会生锈哩!”“花椒虽小麻人哩!” (秤砣虽小压千斤) “大石头哈弯者走,尕石头拾者走。”
    2.事理德行谚。如:“三九里吃冰里头没病。”“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人到难处孬加言,马到崖边孬加鞭。”
    3.人际关系谚。如:“日鬼人啦打交道染一身跳蚤。”“宁给狠人牵马缒镫,不给松人出谋定计。”“狗肚子上装不上酥油。”
    (四)民间打调的分析与确认:河州地区各民族共享,不具民族特色
    在保安族民众传唱的民间打调有《奴家院子里说麻来》《杨家将》《打帐主》《狠汉子上口外》《改革开放人活了》。笔者以为以上民间打调是有在保安人中传唱的现象,但它是河州地区回、东乡、保安等多民族共享传唱的,它不具保安族民族特色。
    (五)劳动号子与儿歌:保安语演唱的口承民俗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和邻近的土族、东乡族语言比较接近。由于东迁到积石山后,保安人长期跟周围的回族、汉族交往,受汉语影响日益增大。据统计,目前保安语中吸收的汉语借词占保安语常用词的40% 以上,而且保安人现全部可以用汉语进行交流。在保安口承民俗中,除很少一部分民间传说、故事为保安语故事,其它题材,如花儿、宴席曲、民间打调等纯粹为河州汉语方言说唱。从目前搜集到的劳动号子和儿歌看来,因为其与族群集体的内部合作和交流有紧密联系,几乎是清一色的保安语说唱。劳动号子的主要作品有《打夯号子》《连枷号子》《拉木号子》《碾场令》。例见《打夯号子》的部分内容:
    (领)嗬——依——约牙——日们
    (合)嗬——以——约
    (领)嘎————————嘎啦
    保安族儿歌作品有《这一个媳妇好锅灶》《赶烟歌》《雨,雨大大的下》等。
    作者简介:杨德亮,男,北方民族大学副编审,主要从事人类学研究。
    原文载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注释已略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