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各民族人民进行文化交流互鉴的文化基础。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世界各国人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加深感情。因此,在推进“一带...
《吕叔湘全集》第十三卷的“序”里有这样几句话:“(《读书》杂志)用了一个栏目叫做《未晚斋杂览》。‘未晚者’,已晚也。旧时训诂学里有叫‘反训’这么一个项目。”写这个...
近年来,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代诗歌演变之间关系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初诗坛》(张立敏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版)辨析了博学鸿词...
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的习俗里充满着浓浓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蕴藏。这个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老的传统节日,据说它属于诗人和诗歌,它也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镇江6月15日电(记者吴楠)近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蒙学典籍的海外传播及其影响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字经〉双语注音诵读教程》即将出版。...
目 录 004 多维度诠释展品的尝试 ——“根·魂:中华文明物语”特展策划解析 王树金 011 “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的实践与创新 王梦迪 019 “大潮起珠江— 广东改革...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随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提...
中国小说观念研究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是,诸多名为“小说”的概念,其含义却不尽相同,因而研究者往往纠缠于名实之间,不得脱身。为了尽可能清晰界定,一些研究者做出“古小...
我爱了一辈子诗,读了一辈子诗,写了一辈子诗,也思考和讨论了一辈子诗。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定一个什么标准才能够符合读者欣赏的实际和文学艺术的规律?如果罗列出三五...
回望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征程,无论是苦难磨砺中的革命风云,还是筚路蓝缕中的建设起步,总有一群称之为“英雄”的人用铮铮铁骨、坚定步伐挺立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革命年代浴...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记者 周玮)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国家图书馆围绕“全民战‘疫’ 知识共享”主题,联合全国图书馆界,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优势,开展“4·23世界读书日...
据新华社电 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中宣部指导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出37种2019年度“中国好书”,旨在引领推动全民阅读,活跃大众读书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女性主体地位是相对于客体地位而言,主体是对客体的认识者或活动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方。当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走向父系氏族的时候,女性就逐渐丧失了主体地位,沦为附属物...
语言研究当然需要语料。早期语言研究者据以得出结论的材料主要是中土文献,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传世的中土文献较少,尤其是传世的中古文献更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汉译佛经...
鸣镝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常提到的一种响箭,其称谓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在司马迁笔下,冒顿“鸣镝弑父”登上单于之位,开启了匈奴称霸草原的时代。史学家翦伯赞则以“何如一...
中国社会科学网延安讯 (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赵立凡)5月23日,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8周年之际,延安文艺纪念馆开馆,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
1993年11月18日,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上,冯牧、荒煤、张炯为优秀成果表彰奖获得者颁奖 今年是冯牧同志诞辰100周年,也是他担任首届会长历15年之久的中国当代文学...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与日俱增。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衡量当前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一个软实力资源大国,中国在发展中从来不缺乏故事,我们...
春秋时的德与礼虽有相通之处,却也存在着不同。春秋后期社会变迁在思想领域表现为从“明德”到“知礼”的转变,具体体现为德、礼内涵的演变、范畴的此消彼长以及关系的转换。...
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重要论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