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赣南,风过阡陌,稻浪翻滚,又是一个饱满而丰足的季节。 此时,我像辛苦劳作的耕者,放眼挺拔壮实、精神飞扬的庄稼,憧憬着丰收的喜悦。回眸这两年的挥汗如雨,一种别样...
文与史之间的传记文学 ——以《冯白驹和他的战友们》为例 文与史的结合,传记文学的合理性 传记文学能不能虚构,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司马迁写《史记》的体例是中国史书纪...
文艺理论研究的文风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不说中国人的话。具体地说,就是试图从语言、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上全盘后现代化。然而,有些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者又没有“化”透,因...
媒介也称媒体,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按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定义,“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但是,如...
【内容提要】 现代化的过程会给民族文化带来各种各样的改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标准在发生着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结果是,人们要把不同地方的艺术放在一起评价。不...
1927年夏,少年杨朔随舅父闯关东,在哈尔滨的英商太古洋行工作。此时的哈尔滨正处于日伪满洲国的统治之下,他亲眼目睹了东北沦亡的苦难,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压抑。 “九·一八”事...
核心阅读 网络文学的发展要有活力和后劲,就不能片面追求创作数量、点击率和经济效益,不能一味地跟风和模仿,更不能迎合恶俗趣味,否则,只能是竭泽而渔 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诗植根于语言的历史中。一首诗的“好”却是超越语言的。一位韩国诗人曾告诉我,在他看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最高之诗。一首诗的“好”也是超越历史的,直到今天,我们...
汪国真去世了。曾经骂他的人,依旧还在骂他,曾经喜欢过又遗忘了他的人,又回忆起当年的青葱年华、懵懂岁月。 从上世纪90年代风靡天下,到后来的慢慢落寞,再到被人们遗忘,汪...
【内容提要】 朱东润先生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著作之一。本文利用朱先生本人保存的从1932年到1961年的六种讲义和手稿,力图较详...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曾是流传于各大高校的“主流看法”。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继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成立写作中心之后,山东师范...
【内容提要】 《呼啸山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对时间的复杂设置和精妙运用,小说浓缩了丰富且严谨之场景所有的要素,女作家以巧妙的手法,展现了精密细致...
韦勒克(René Wellek,1903—1995)的文学基础理论及其宏大的批评史写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八卷本的《近代文学批评史》本身雄辩地说明了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合理性。对于相当贫瘠的中...
文学作品是以作家个性化的语言和艺术审美建构的文本,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外化。当作家一旦完成创作之后,文本就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世界。这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灵魂的生命...
中国文学是一个大国的文学,民族众多、边界辽阔、话题多样、视角多元,在新的时代背景与新媒体语境中,也应该能够容纳下更多文学史叙述的可能。既有的高校通行并谓为经典的文...
沈从文写文章,既富有余响,同时斩截。不再费辞,于此便结束。刚读到沈从文这段运用新的文物发现写出的考订文字,着实感佩。这般解读,无论确当与否,都能够给人们足够新鲜的...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20个“世界读书日”,全球书迷都会参与到这场盛大的读书狂欢之中。4月23日,同样也是《堂吉诃德》的作者、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逝世399周年纪念日。听上去像是...
汪国真故去,在网络上引发许多人的真诚悼念。59岁对于当代人,应该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这位诗人似乎早就已淡出公众的视野,他的诗也不再具有当年的影响力。但他的故去让人们有...
八年前,为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诗人马志信先生创作的长诗《9615号囚徒——莱舍斯之歌》。当时多家媒体的报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3年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生...
白话是中国新诗语言构成的重要标志。由于白话的使用,新诗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白话相对于新诗而言,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文体形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