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论汉语的“隐性述结式”(9)


    4 “隐性述结式”的成立条件
    “隐性述结式”引出了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一般而言,述结式的补语谓词是必须出现的。因为无论是语义上还是句法上,补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哭肿”绝不等于“哭”:“哭”是一元的,而“哭肿”是二元的。那么,“隐性述结式”为何可以允许补语谓词隐而不现呢?
    在汉语能产性极强、数量开放的述结式中,“隐性述结式”无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封闭类。它们与普通述结式的本质差别在于其结果信息的表达不依赖补语谓词,而是有自己特殊的方式。下面以“产生”和“粘附”两类“隐性述结式”为例具体说明。这两类“隐性述结式”的结果信息都是通过“后果宾语”表达出来的。而“后果宾语”能准确地表达结果意义与其中特殊的数量成分有很大关系。如上文所述,“后果宾语”中必须包含数量成分,没有数量成分结构就不能成立。
    (25)a.我坐了一屁股灰。b.*我坐了灰。(26)a.老王跑了一身汗。b.*老王跑了汗。
    结构之所以如此依赖这些数量成分是因为它们承载着结果意义。尤其是对于“灰”、“汗”等本身没有结果内涵的名词性成分来说,主要靠借用身体部位的临时量词来表现结果意义。如“灰”、“汗”本身不能表达结果义,“坐灰”、“跑汗”的说法也不能成立。但“一屁股灰”、“一身汗”就可以表达“屁股上沾满灰”“全身是汗”的“遍布”结果义。因此,在“坐 了一屁股灰”、“跑 了一身汗”中“后果宾语”就可以明确地表达结果信息,补语再显现的话反而会成为语义上的冗余信息,这是隐性补语通常没有语音实现形式的主要原因。“后果宾语”中还有一些情况名词中心语本身就表示一定的结果义,如“泡”、“包”等(“烫了一个泡”、“撞了一个包”)。一方面这些名词的词汇语义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结果,另一方面又借助数量成分的帮助来凸显结果义。所以,“烫了一个泡”类结构与“跑了一身汗”一样,凭借“后果宾语”就可以表达明确的结果意义。
    综上所述,在“后果宾语”结构中数量(名)成分和补语谓词一样都有表示结果的作用。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就可以两者择一,不必同时在表层结构中实现出来。汉语的语言事实支持这样的假设。当数量成分出现时,结果谓词可以不出现;反过来,当结果谓词出现时,数量成分也可以适当隐去。例如:
    (27)a.这孩子跑了一身汗。 b.这孩子跑出汗了。
    (28)a.他踩了一脚泥。 b.他踩上泥了。
    (29)a.脚上磨了一个泡。 b.脚上磨出泡了。
    关于“隐性述结式”表达结果义的特殊方式还有两点需要特别说明。
    一是这类结构中的数量成分大多表示“遍布”意义(参见姚静仪2004)。这种特殊意义对数词和量词都有特殊要求:数词只能用“一”,[8]“一”表示全称意义,如“一身”就是“满身”的意思。所以可说“跑了一身汗”,而不能说“?跑了两身汗”;[9]量词也必须是能够体现“遍布”义的,通常是可以被附着的身体部位,如“身”、“头”等。所以可说“跑了一身/头汗”,而不能说“*跑了一滴汗”。至此上文中“后果宾语”中数量成分的特殊性得到了解释。其实,“后果宾语”中特殊的数量表达虽然形式上是指称性的,意义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陈述性。一个形式上的证据是这类结构可以变换为相应的状态补语。例如:
    (30)a.跑了一头汗。 b.跑得一头汗。
    二是这种特殊方式所表达的结果具有“唯一性”。比如“摸 了一手油”这个结构只能表达“手上沾满油”的结果义,不存在其他理解的可能。这种情况下“粘附”义隐性补语如果实现出来反而会成为语义上的冗余信息,不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因此,隐性补语常常选择隐而不现,只起语法作用,没有语音形式。[10]相比之下,普通述结式不允许补语空缺也是为了保证结果表达的确定性。假设只知道述语谓词是“洗”,宾语是“衣服”,而结果谓词空缺(“洗V衣服”),那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结果是什么。因为理论上有无限的可能:可以是“洗干净了”,也可以“洗褪色了”,还可能“洗破了”、“洗坏了”等。能够不依赖补语就表达“唯一性”结果的“隐性述结式”一定是非常特别的少数类。如这里谈到的“产生”、“粘附”,还有下文中的“失去”类。这些事件都表达到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变化。“有无”变化的初始状态与结束状态截然相反,没有其他可能性。所以此类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具有“唯一性”。
    综上所述,“隐性述结式”不需要补语就可以明确地表达结果信息,因此允许补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语音实现。由此可以解释“后果宾语”结构对数量成分的特殊要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