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汉字加工神经机制的特异性与一般性问题(3)


    2.2 中文加工的脑网络通路
    中文加工的大脑网络通路是怎样的?它和英文阅读所涉及的脑网络有什么区别呢?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在上个世纪,因为没有可靠的测量工具来“观测”大脑内部活动,学者们需要用行为学派的方法去观察汉字加工,推测这一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1990年代初脑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研究者们提供了便捷方式,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事件相关电位(ERP)、近红外线(fNIRS)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活体大脑,完整地绘制语言加工在大脑皮层上的映射。借助脑成像技术,自2000年起许多关于中文的功能性神经成像研究已经相继开展,并且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包括:视觉文字识别的大脑机制(Tan,et al.2000;Chee,et al.2001;Kuo,et al.2001;Tan,et al.2001;Chen,et al.2002;Fu,et al.2002;Liu and Perfetti 2003;Xiang,et al.2003;Li,et al.2004),汉语的声调和声调感知(Gandour,et al.2000;Klein,et al.2001;Gandour,et al.2003a),元音和辅音加工(Gandour,et al.2003b;Siok,et al.2003),被动的言语产出、句子的语法和语义的分析(Luke,et al.2002),语义加工等(Chee,et al.1999;Chee,et al.2000;Klein,et al.2001;Pu,et al.2001;Tan,et al.2003)。
    在这些脑成像研究中,获得最多关注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研究者发现了负责言语工作记忆的左侧额中回(即BA9)对中文文字的识别具有调节作用,而在英语阅读中显著激活的颞叶后部在中文汉字加工中作用甚微(Tan,et al.2003)。研究者进一步发现,中文和英文阅读的神经加工系统,是由两种语言文字的早期学习经历所塑造,而左侧额中回的活动程度是中文失读症的神经生物学标记(Siok,et al.2004)。这个发现意味着一个中文失读症患者未必一定是字母类语言的失读者,反之亦然。这一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治疗不同语言的失读障碍需要不同的早期干预方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汉字加工的认知过程并非由单一脑区独立完成,而是由额中回和顶上回等区域构成的脑网络共同发挥作用(Kuo,et al.2001)。例如,在一项通过语义判断任务来探究汉字阅读的神经加工机制研究中,研究者发现LMFG(BA9)、右侧额叶(BA45、BA46)和顶叶(BA7、BA39、BA40)都被显著激活(Tan,et al.2001)。也有研究发现左侧额中回脑区和顶叶在涉及汉字语音和语义加工的任务中也被同时激活(Booth,et al.2006)。
    Chen等(2002)的研究检验了不同认知机制下中文识别的脑活动模式,研究发现拼音与汉字所涉及的认知机制有着明显不同。阅读汉字和拼音时共同激活的脑区包括额下回、颞中回、颞下回、顶下和顶上小叶、纹外皮层等区域。阅读拼音会导致双侧顶下皮层(楔前叶和颞中回前部)的强烈激活(Chen,et al.2002)。但是,阅读汉字激活了左侧梭状回、双侧楔叶、颞叶中后部、右侧额下回和双侧额上回。这些结果意味着阅读汉字与拼音的脑网络并不完全一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