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30年来汉语虚词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当前课题(7)


    2.8 附缀化理论与汉语虚词研究
    附缀(clitic)指失去语音独立性,必须依附于一个独立的词,但句法上仍有词的地位(而非词内语素)的词,又被称为“语缀、附着词、词组尾”等。“附缀”这一概念现在还较少为国内语法学界所提及,实际上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语音—语法现象。附缀是附缀化操作的产物,附缀化(cliticization)不同于一般的句法操作,使一个句法上尚有词的地位的成分在语音上依附于宿主,经常造成句法与语音的错配。对于附缀的认定,基本原则是句法从严,语音从宽,句法上重点确认那些涉及语序改变、结构错配以及有明显语音脱落的现象为附缀。有关汉语附缀现象的研究,散见于刘丹青(2008:547-551)、白鸽、刘丹青等《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2012)、张斌、张谊生《非真值语义否定词“不”的附缀化倾向》(2012)、张斌(2013)、张谊生(2014)等论著。笔者认为,介词“于”的附缀化及其零形后果,对于一些非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带宾语现象的解释,更具说服力(张谊生2010b)。比如形容词“痛心”、不及物动词“感恩”的关涉对象,都可以由介词“于”引导,出于韵律节奏的协调性与语用表达经济性的需要,“于”逐渐成了一个经常脱落的后附缀。例如:
    
    此外,一些跨层结构词汇化所形成的副词“极其”、连词“及其”中的“其”,其词汇化过程如从附缀的角度来看,其实也经历了从附缀化到词缀化的过程。总之,从附缀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些虚词的形成,会揭示更多的以往不为所知的现象和原因。
    三、当前汉语虚词研究的不足与课题
    无庸讳言,虚词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下面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当前虚词研究的不足,尤其是值得进一步拓展的方面,提出个人的一点看法。主要表现为八个方面:
    1.迄今为止,汉语虚词研究,微观的单个虚词的研究以及对比研究比较详尽,宏观的整个类别的探讨和理论总结相对简单。这是因为汉语虚词主要都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功能词,个性强于共性。个体分析易,整体探讨难。但是,如果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类型学的视野,对于汉语虚词的整体性特点,还是可以展开研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的。
    2.对虚词本身的意义和用法的描写相当深入细致,而结合虚词的格式和构式的分析还略嫌零散薄弱。众所周知,虚词本身的用法相对灵活、多样,要想深刻、透彻地揭示汉语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的规律,在相当程度上,必须依托虚词及其运用的句式和格式,尤其是一系列带有明显标记特色的虚词,更是如此。当然,需要避免另一种倾向,那就是将句式、构式乃至特定语境中体现的语义甚至语用义,硬归到某个或某些虚词身上。
    3.表层现象和具体义项的归纳分析仍然居多,深层关系和内在联系的探索和解释稍显不足。虚词的形成与发展、使用与限制,有许多现象只是一种表面的情况,具体用法的说明当然很有必要,但是要想深刻揭示其内在演化的规律、使用的特点,就必须深入表层现象的背后,多角度地运用有效的语言理论与方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