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翻译符号学的学科内涵(2)


    2.符号行为与翻译
    “过程”使得符号和“行为”联系了起来,比如皮尔斯就将符号过程界定为符号行为,指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解释关联物之间的三元作用,即符号促生受该符号制约的解释项符号,使其与所指对象建立对应关系,进而指称所指对象。如果将符号学与翻译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行为。
    首先,翻译是阐释符号行为。皮尔斯认为,所有思想皆潜存于符号之中,供使用者阐释。翻译也不例外,因为翻译不只是语言符号系统间的操作问题,还涉及两种文化附加值的等值性和可译性,是一种跨语际、跨文化阐释行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信息的交流,从这一点看,它是一种借助符号进行的交际行为。任何翻译都会带有译者主体的影子,与他过去的经验和阅历有着直接的关联,因为“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心中之物”(韦伯1998:7)。译者对原文本的词汇语义、句法结构、文本题材、主题、交际情境、模态等进行理解,得出信息逻辑链,我们称之为第一阐释项。第一阐释项的形成过程包括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如语调、发音的动作等)的操作,基于文本情境的意义判断依靠的是译者以往的经验。此外,译者借助不同符号系统建构的语义补偿也在其中。翻译文本对目的语读者语义潜势的影响的总和为第二阐释项。阐释项与人的主观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阐释者在发挥符号主体创造性的同时,也往往会遭到人们的质疑。这告诉我们,虽然阐释体现了符号生命的所在,但阐释也有自己的限度。
    其次,翻译是顺应符号行为。从语言顺应①角度讲,语言符号行为是语言符号发挥功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编码者和解码者根据上下文语境不断选择符号,以便达到理想的交际意图。编码者因应交际需求(心理动机),按照现有社会规约或惯例,在不同意识水平上不断地灵活选择语言符号,传达意义内容,形成符号意义文本;解码者则从符号文本入手,结合原文本所在的语言符号外部环境因素、语言结构和语境因素,阐释文本符号内容,以目的语言符号域的语言使用现实、社会规约或惯例为依据,通过动态顺应手段呈现原文本内容,满足跨越语言符号媒介的交际需要。洛特曼的观点对于“顺应”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他认为,同一个文本对不同的读者来说包含着不同的信息,“文本就像是一个活的机体,每一次成功阅读的信息会随着重复阅读被读者吸收并产生影响”(Lotman 1977:355)。
    再次,翻译是情境符号行为。韩礼德(Halliday 2001:110)认为,情境类型就是一个符号结构,情境类型的符号结构体现为三维组成:语场(正在进行的社会行为)、语旨(涉及的角色关系)、语式(符号模式或修辞渠道)。而这3种情境透过符号行为决定语言的功能成分,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分别对应起来。从翻译符号学角度来看,概念功能体现译者的经验和记忆,反映内心活动;人际功能体现作者和译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反映外部关联;语篇功能体现语码的组合与转换,反映译语机制。
    最后,翻译是制约符号行为。符号行为是一个复杂过程,通常要涉及符号使用者、符号使用语境(符号生活形式)和社会历史文化3大因素。就翻译而言,译者作为符号使用者,既是符号的创生者又是符号的阐释者,但不论是符号创生还是符号阐释均涉及符号使用语境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作为一种制约符号行为,翻译或表现为译者在解码过程中受到环境(如心理、社会、文化、阅历等)刺激产生一些行为反应,从而出现了符号与固有所指之间错综复杂的不和谐关系;或表现为译者的族别差异、语言文化类型差异、地理区域差异等导致翻译活动沿着译者所属族别语言文化方向发展,派生出各色的符号变异体及其所指关系,引发区别性符号关系或行为,产生符号使用中的不和谐噪音,使得语码转换中一定程度上出现意义失调或信息干扰现象,影响了符号使用的效率,如文学文本中的个体化语言符号及社会群体内部使用的集团语、行话、黑话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