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专家视点:语言习得研究前沿(5)


    张萍(华南师范大学):
    纵观《外语教学与研究》近三十年来所刊发文章目录的关键词,从1995年的“话语分析、语言测试理论、词汇研究、文化定型、功能语法、主位推进”,到2005年的“写作、外语教学改革、语法隐喻、语言学史、二语习得、教学信念”,再到2015年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实证对比、语块、句法分析、词汇化、语用特征、语法能力”等,可以看出,三十年来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有几个变化趋势:一是研究内容从综述、总结式的理论述介扩展到二语习得句法、词汇、语用等诸多层面;二是研究对象从曾经的“仰望”本族语者到“青睐”中国英语学习者;三是研究方法从非实证、偏主观分析大幅推进到量化和质化行为研究。中国虽然是做二语习得研究的大国,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但我们离国际水准、与国际接轨、发国际声音还有一段长路要走。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二语习得研究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
    一、研究内容。比如词汇研究。王立非、江进林(2012)的统计结果发现,国际二语习得研究近10年来(2000-2009)词汇习得的研究最多(116次),词汇习得也是语言学习者最常问及的话题(Cook & Singleton 2014)。词汇习得中涉及词形与概念的输入加工、不同语境下的词汇习得、母语知识对词义和搭配习得的影响、心理词汇与使用中的词汇接口、英汉双语词库对比等。再比如语言的磨蚀研究,包括汉语和英语的磨蚀,还有语言的加工研究等。有些是热点话题,比如语言与大数据,牵涉到语料库、翻译、网络语言使用等研究;有些是经典话题,没有结论,仍是热点,比如母语迁移、习得年龄等,需要更多深入的探索。
    二、研究对象。“二语习得者”在中国习惯上被理解为英语作为二语的中国学习者,是外语界的地盘。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常常叫做“对外汉语学习”,归汉语界研究。我们其实还有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英语作为第二、第三语言。个人觉得,二语、三语者群体日益壮大,英汉两界应联手研究,至少我们可以将汉语二语学习者作为CFL/CSL(Chinese as foreign/second language)学习者一起纳入我们的二语习得研究对象范畴。去年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的对外汉语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蒋楠教授也曾提出这样的建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吸纳了研究汉语的心理学研究者和研究英语二语习得的学者,我们已经开始在做这样的融合。两界联手一可以更好地传播母语习得的成果,二可以做两语习得的比较研究,这是双赢的事,我们应该去做。
    三、研究方法。二语习得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而成,其研究方法也理应多样,更需三角验证。离线式的语言学本体需要研究,在线式的心理学视角的加工实验研究、厚描写的社会学视角的动态建构、互动等质化研究同样不可或缺。还有将英语作为外语(EFL)和将英语作为世界语(ELF,English as lingua franca)态度的不同,多了一种解读二语习得的视角,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加强研究的地方。
    四、研究理论。二语习得是一头巨象,不同视角对它的解读必然产生不同的理论(Van Pattern & Williams 2014),过度依赖单一理论和语言研究必然无法描绘二语习得全景。语言社会化理论、会话分析路径、动态系统理论、身份建构视角等社会文化理论和计算、心理、认知语言学理论将会作为传统认知理论的有力补充,丰富英、汉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解释,其对比研究成果又将增强中国二语研究者的理论建构意识和能力。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这次会议的报告内容,也应该能够看到既有经典话题的研究,也有对新理论的探索,也有各种交叉(研究视角、英汉受试、研究方法等)。希望在今后的二语习得研究中,我们能从各自为营、盲人摸象式的研究过渡到团队作战、多靶位聚焦,全方位、多视角地将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从点慢慢连成片,希望将来在勾勒出二语习得这头大象的全貌中有我们中国学者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