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由“好久不见”和“关系”等新近传入外语的汉语词汇看中外文化接触

由“好久不见”和“关系”等新近传入外语的汉语词汇看中外文化接触
方欣欣
    提  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接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词汇外传的规律特征,并以最近在英语中流行的“long time no see”和“guanxi”两个新生借词为例,分析“好久不见”和“关系”这两个汉语词汇是如何传入英语的过程。
    关键词:接触 词汇空缺  独用语
    一.语言的借用与文化的接触是同步的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法国人曾经很幽默地把一切与礼仪有关的繁文缛节等叫做“chinesery”;英国人把为了顾全对方面子而当时不表示出异议的行为叫做“Chinese compliment”(中国式的恭维)。文化的接触是与语言的借用同步发生的。随着外交、贸易、民间等的接触,语言也必然有大量接触,伴随而来的就是词汇之间的借用。语言的接触因着领域、地域、时间、人物以及文化等的不同而各式各样,除去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外,还有其它各种社会因素和纯语言系统的影响造成的语音语义的变化。
    关于汉语词汇外借现象,早在1950年,罗常培先生在他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提到“贷词”的概念。他指出,“专以借字而论”,中国语里有“入超现象”(1996:32)[i],即借词多于贷词的现象,并分析了四点原因[ii]。不过,罗书中提及的贷词都是近代史中的词语。
    语言是历史的产物,因而首先应该对造就这种产物的动因进行解释。所谓动因包括结构上的动因、心理学上的动因和发生学上的动因,其中发生学上的动因是语言学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可以用历史证据来证明。通过对外出词演变情况的考察可以看出,大部分外出词的生命力并不旺盛,很多词都是仅止于那一段历史时期。
    仅以19世纪以来为例,从19世纪中叶的“tong”“hui”(堂会),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李小龙电影在美国的流行而风靡的“kungfu”(功夫)“shaolin”(少林);到1946年毛泽东提出的著名的“paper tiger”(纸老虎);到1966年开始出现的“Red Guards”(红卫兵) “capitalist roader”(走资派/走资本主义路线者)“dazibao”(大字报);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代表中国特色或者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事物加速进入西方,例如“kung-fu shoes”(功夫鞋)“Mao-jackets”(中山装)“Maotai”(茅台)“Renminbi”(人民币)“putonghua”(普通话)等等;再到1978年的“kaifang”“open policy”(开放);直到最近一些年的“xun”(邓小平“南巡”的“巡”)“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和“guanxi”(关系)等词,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英语,时间一直延续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
    正如文革期间许许多多的词汇,在汉语中至今已成为历史词语;那些意译的汉语词汇一些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还有一些,因着渗透着浓厚的中华文化的底蕴而风靡至今。
    二.中美文化接触而传入英语的汉语词汇
    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不过,随着诺曼底征服和文艺复兴的影响,类似于“pope”(意思是“罗马教皇”,来自拉丁语系的pāpa一词)等的词汇作为早期的外来词便大量涌入英语[iii],时至今日,我们再也不能说英语中有外来血统的词的主体是源自日耳曼语系的词汇了。据美国《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1990年6月)称:英语是当今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词汇量已达二百万。在这二百万的单词中,几乎有一半是借词[iv]。Garland Cannon(1987:15)在《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规模》(Dimensions of Chinese Borrowings in English)[v]一文中提出,在过去的3个多世纪里,英语从汉语(包括普通话、粤语以及其它一些方言)中借来的词汇有1191个。而Garland Cannon在这之前曾撰文列出英语借自日语的词汇有698个[vi]。由此可见,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涉及社会文化的范围上都远远超过日语。
    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尽管是不同语言的语言成分的汇合,但其所以有这种融合现象则有其社会和文化的原因。尽管社会和文化的原因是外因,但却起作用,虽然这种接触也要通过语言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社会的因素可以促使语言吸收其它语言的某些成分,而这些新成分的加入又可以使语言产生新的内部矛盾,不同的社会环境可以使语言的融合依照不同的公式,采取不同的方式。
    美国社会以开放著称,中国移民在美国社会具有极强的易变性,因此而形成的整体意识也较强。在诸如夏威夷首府檀香山(Honolulu)、旧金山(San Francisco)、洛杉矶(Los Angeles)、纽约(New York)和波士顿(Boston)等城市,人们的中国意识或中国的东西的意识就很强,因而从某种程度而言,词汇之间的借用也比较容易被接纳(greater receptiveness)。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