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19 华语桥 郭熙 参加讨论
马来西亚: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1]
郭熙
(作者简介:郭熙,河南社旗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
[摘要] 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广和弱势族群母语的传承和维护是一对矛盾。马来西亚的经验表明官方语言推广中语言地位规划优先于本体规划,地位规划的实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处于弱势的族群的拼争可以延缓其母语走向衰落,但其生命力取决于多个方面。华语在马来西亚的前景不容乐观,它给学界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课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州 510632) [关键词] 多语言;语言规划;母语维护 引言 语言传播理论认为,一种语言的传播和范围扩大,必然会导致另一种语言范围的缩小。[1]在一个多语多文化的国家里,有关当局会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相关的语言政策,扩大某种语言,特别是官方语言的影响,提升它的地位。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处于弱势群体的语言的继承和使用就会受到影响。如果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不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母语,就会努力尝试以各种方式来进行母语维护。本文将以马来西亚为例,就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官方语言的推行和华语的拼争等问题作些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一、马来西亚的语言概况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多万,首都为吉隆坡。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约有30多个民族。据报道,截至2004年3月为止,华裔人数为610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23.96%。马来人口占最多数,达1300万人,占总人口百分之51.8%;[2]其余为印度族和其他民族,其中印度族大约8%。 马来西亚的华人人口是海外除新加坡以外华人比例最高的国家。马来西亚政府以马来人为土著居民,政治基本上由马来人控制,他们在教育、就业和购买房产上享有一定的特权,(例如,在教育、就业等方面实行所谓“固打——即配额——制”),而华人则掌握了国家经济的大部分。作为非土著的华人和印度人也拥有保留自己的文化、习俗和宗教等方面的自由。就华人来说,有华语学校,出版有华文报纸、图书,电台、电视台有华语节目。 马来西亚的语言主要有:马来语、英语、华语、泰米尔语(当地作“淡米尔语”)。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国语和官方用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通用语言被广泛地使用在行政、工商业、科技教育、服务及媒体等方面。除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老年人外,马来西亚大部分人都能说马来语和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则在华人和印度人族群社会中广泛使用,这包括日常生活、学校、商业、娱乐及媒体等。 华语是华人社会的共通语,同时也在华校和一些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的教学中使用。在华人社会,能讲华语的人很多。除了华语以外,一些汉语方言也在不同地区甚为流行。如当地所谓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海南话、潮州话等等。广东话在吉隆坡和怡保比较通用,而福建话在新山、槟城和巴生等地区有自己的天地。其他族群也有会使用华语和汉语方言的。在不少地方都能遇到会讲华语的马来人和印度人,或是会讲泰米尔文的华人和马来人,构成了马来西亚的一道独特的语言景观。 在马来西亚,语言掺杂现象极为普遍。人们在讲马来语或华语等的时候,常常会借用英语词汇,这些语言使用者甚至可以用两种以上绝然不同的语言相互对话交谈(如英语对华语或方言,英语对马来语,马来语对福建话或广东话等)。 马来西亚并不限制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但社会商业领域很少使用它们。 马来西亚的语言阶层分布大体如下: 高阶语言:英语和马来语 中阶语言:华语和泰米尔语 低阶语言:华人方言及其他少数民族语 二、官方语言的推广 为了推行官方语言马来语,马来西亚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不少方面很值得研究。 (一)地位规划 马来西亚宪法第152章规定,马来语是国语。马来西亚原是英国殖民地,独立以前,英语是官方语言。独立后的前十年,直到马来西亚国会颁布相关法令之前,英语仍被用作官方语文。 在官方语文的使用方面,政府做了不少具体规定。例如,为了突出国语的地位,各民族语文的牌匾用字,尺寸上不得大于马来文。而相关机构也规定国家电台、电视台华语广播中涉及到非华族人名、当地地名,要采用马来语的读法等。例如,马来西亚现任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的封衔是拿督斯里[3],当地华文报纸经常会有有这样的句子:“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说……”,但华语广播则读成“首相Datuk Seri ABDULLAH Ahmad Badawi说……”。 马来语的国语地位决定了它被采用为教学媒介语。政府在教育事业上定下了明确的目标,即以十年的时间作为过渡期,达到由小学到大学都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目标。(杨贵谊,1999)。政府规定,所有政府中学,媒介语是马来语;小学媒介语视源流而定:国小媒介语是马来语,华小是华语,印度族小学是泰米尔语。马来语是所有的中小学的必修课。 上个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要求以英语教学的学校转变成以马来语教学的学校。其中,到1975年,所有的英文小学都改成了马来文学校。1982年,政府中学乃至先修班,除了语文科,也都以马来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与此同时,本地大学也开始以马来语授课。 马来西亚政府的这些措施对于推广马来语和提升马来语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马来西亚政府又意识到英语的重要,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1996年《私立高等教育制度法》同意私立大学和学院用英语授课。这一转变离开了早期坚持用马来西亚国语授课的政策。(李莫莉,2004)[2] (二)本体规划:拼写和标准语音问题 马来语是马来人的民族语,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主要应用于马来西亚以及马来西亚的邻国,如泰国、新加坡、文莱等地。1945年以前,印度尼西亚列岛的许多地区也使用马来语,但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建立后,语言的命名方式发生了变化,该国使用的马来语被称为印尼语。在马来西亚,以马来语为母语的大约有1000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在泰国有100万人,新加坡有25万人。 从14世纪开始,随着越来越多的马来人皈依伊斯兰教,人们开始使用一种成为Jawi的阿拉伯文书写体的变体。19世纪,英国人设计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基于罗马字的马来文,而印尼文则是由荷兰人设计的。除了拼写之外,印尼文和马来文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语音标准化方面,1988年,马来西亚政府规定,所有学校的马来文考试或比赛都必须使用马来标准语音。2000年1月,马内阁决定放弃这个实行了10多年的标准音。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立即停止使用这种发音,说它“不符合马来西亚社会的日常生活情况”。这一决定引起马来文教团体的强烈反应,而认为政府这项行动是开倒车。在有关团体的反对下,1月24日,内阁又决定暂缓学校取消使用马来标准语音,“因为学校向来是以马来标准语音教学的”。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并不受内阁新决定的影响,因为除(私营的)第三电视和MTV采用马来标准语音外,其他电台电视台向来都不采用马来标准语音[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