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8)


    3.2.3 为喉音以外的声母构拟小舌音来源
    对于舌根音与小舌声母的谐声接触,Sagart和Baxter(2009)不再以发音部位接近来解释,而是根据“同一谐声或词族系列声母相同”的原则,为当中的舌根声母构拟了松散结合的“前置塞音+小舌声母”结构。白-沙(2014)又根据原始闽语,将前置成分拟改为“紧致结合”。例如,“镜”、“景”、“影”属同一词族⑨,应当具有相同的声母,白-沙(2014:168)的构拟如下:
    
    3.2.4 为影母保留喉塞音来源
    Sagart和Baxter(2009)将影母一律拟作小舌音,而白-沙(2014:44)主张为部分影母字保留喉塞音 的来源。他们从谐声材料出发,将影母分为两类:凡影母自谐者拟作喉塞音 ,其余的情况则拟作小舌音 。传统上古声纽研究侧重于《广韵》声类的归并,有“古无轻唇及舌上”“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端”“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论断,而对于声纽的“离析”有所欠缺。自高本汉著、赵元任译(1923/2002),董同龢(1948)以来,学者针对这一状况陆续作了改进。对中古声纽进行离析,要求我们在谐声系联的基础上考察各声符之间是否存在分组趋势。除影纽之外,白-沙(2014)还对疑纽、喻四等构拟了多个来源。我们认为,具体方案还有待于古文字材料的检验或修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