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3)


    近年来,学者陆续发现其他方言中也类似的存古现象,包括客家方言和湘西瓦乡话等。白-沙(2014)认为,它们是由上古汉语直接演变而来,反映了《切韵》之前语音特征。在新材料的基础上,白-沙(2014:86-87,91)为原始闽语的特殊声类构拟了以下来源:
    1)软化清/浊声母来源于上古松散结合(loosely attached)的前置结构;
    2)浊送气声母来源于上古紧致结合(tightly attached)的前置结构(除*N-以外);
    3)清响音声母来源于上古“前置清塞音+浊响音”结构。
    2.4 历史比较法的系统运用
    根据历史比较的基本原则,原始语拟测应当建立在后代亲属语或方言的音类比较之上。而以往的古音构拟一般采用所谓“内部比较法”:首先利用上古韵文、谐声等材料划分音类,再以《切韵》系统为参照确定音类对应关系,最后依据语音变化的普遍规律拟出音值。在上述新材料的基础上,白-沙(2014)系统地将历史比较法引入前置成分和声母系统的构拟中。
    白-沙(2014)认为:古越芒语、古侗台语、古苗瑶语同汉语接触的时代上限约在上古晚期,早期借词中的音节结构很可能直接反映了上古汉语的情况;原始闽语的分化稍晚,约在西汉以后,其特殊声类是由前置成分简化后形成的。单类的民族语借词或方言材料在上古音构拟中存在局限性。例如,通过古苗瑶语、越南语借词可以得知前置鼻音或塞音的存在,但无法判断它们的结合类型(松散/紧致结合);原始闽语的声类可以提示前置成分的存在及其结合类型,却无法判断其具体音值。故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将比较材料有机结合:
    
    我们将在3.1节介绍前置成分的具体构拟思路,兹不赘述。据沙加尔先生介绍(2014,私人交流),他与白一平先生合作建立了一部数据库,该库具有以下特点:以高本汉《汉文典》(GSR)的收字及谐声系联为基础,并根据古文字等材料进行调整;收罗了上述几种民族语借词和古方言材料;参考训诂典籍的释义,建立起词族系统。总之,将民族语借词、古方言同文献材料(特别是古文字)有机结合,是白-沙(2014)体系的根基,而历史比较法的系统运用则是该体系的特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