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回忆胡政之》 重识胡政之(2)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1941年张季鸾去世后,吴鼎昌也多忙于政务,以后的八年是胡政之独立支撑的八年。内战爆发后,胡政之也许看到了某种前景,因此亲赴香港,着力恢复香港《大公报》。多年的辛劳使他积劳成疾,1948年4月,在香港工作时病倒,次年便在上海遽然而逝。随着胡政之身后的世事变迁,他的办报理想也永远成了理想。有人评论说:在一定意义上,胡政之的死,就是《大公报》的死。
    当年安葬胡政之的上海道场公墓早已动迁,他的墓地和棺椁荡然无存。胡夫人顾俊琦1951年只身前往香港,后辗转到美国,几年后才把她和胡政之的儿子接到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她在纽约孤身一人,大病手术后又遭感染,尚未痊愈又要去上班。在报摊上看到登载有陈纪滢写的回忆胡政之文章的杂志后,就写信给陈纪滢:“回忆往日情景,历历在目,抚今追昔,倍增伤感!加以贱躯近常闹病,体力日衰,犹能及时读到先夫往日事业之片断,颇感告慰。”
    六十年来,胡政之一直沉寂于历史的尘封之中。在他的挚友被争相加冕、不断拔高之时,他的名字仍然不常被人提起。在台湾,胡政之的宪政理想和办报理念不断被实践,他的名字和事迹却除了和胡政之等有交情、共过事的陈纪滢写过回忆文字外,几乎没有人提及。在大陆,许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胡政之的了解大都源于那篇《1926年至1949年的旧〈大公报〉》。改革开放以后,有少数《大公报》人和一些研究者研究、回忆新记《大公报》和吴、胡、张等人,虽然有时候也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但总体上仍是“小楼吹彻玉笙寒”。
    也许,只有住在大洋彼岸普通公寓里的九十六岁高龄的胡夫人,仍然念念不忘她的先夫和先夫的事业,这正是支持她度过艰难困苦的精神动力。当然,还有胡政之留在大陆的子女们,十几年来,他们一直在搜集整理胡政之的文字,编辑回忆纪念胡政之的文章,从《人们心中的胡政之》、《胡政之先生纪念文集》,到经过不断扩充增编、今天公开出版的《胡政之文集》和《回忆胡政之》。这是胡政之精神遗产在纸面上的传承。
    新闻工作的最高境界
    英敛之创办《大公报》时,把“大公”解释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新记《大公报》三巨头提出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应当说是“大公”一词的具体化。什么是新闻工作?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胡政之曾说,国人办报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报纸,为一党一派作宣传鼓动,没有把报纸本身当成一种事业,等到宣传目的达到,报纸也就跟着衰竭了;另一种是商业报纸,不问政治,只作生意经之打算。只有我们接办《大公报》,才能为中国报业开辟一条新路。新记《大公报》发刊词中写道:“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
    胡政之告诫同人,绝不能把办报视为一种职业,而必须将其视为有益社会人生进步,有助于民主自由前行的事业。胡政之认为,舆论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前提,“今之新闻记者,其职能即古之史官,而尽职之难则远逾古昔”,“盖欲搜罗社会各方之事实,一一写照于国人之前,以供其自由判断而为构成真正舆论之资料”。胡政之还认为,言论自由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只有在经济上的充分独立,才能在政治上自由地表达诉求。因此,《大公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报纸服务于公共利益,并独立地提供新闻和发表言论。也正是由于此,《大公报》成了文人论政的典范,成了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张季鸾说过:“夫报纸者,表现舆论之工具,其本身不得为舆论。” 同时,他也认为,“抗战期间,一切私人事业,精神都应为国家所有。”在这里,服从国家利益需要的意识已经置于言论自由的要求之上。这是他和胡政之在思想上最重要的区别。
    报纸要服务于公共利益,对从业的新闻工作者有什么要求呢?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在续办《大公报》的前半年,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以“卖国”、“赤化”、“受贿”等罪名在北京被奉张杀害。几天以后,胡政之在《国闻周报》发表了《哀飘萍》一文,在为同行兼好友辩诬、谴责暴行的同时,又说:“要其人行止不检,醉心虚荣,学养不纯,定识缺乏,以过人之聪明,居万恶之社会,操危险之职业,营逾分之生活,罹危致死,不外乎此。吾人为报界惜此奇才,又甚愿同行取为殷鉴,勿轻与人共恩怨,更勿忘俭以养廉之古训也。”
    1947年6月18日,在《大公报》上海馆编辑部会议上,胡政之作了重要讲话。谈到了“报人自处之道”:我还要提醒诸位一声,就是我们的时代还没有民主自由。假如中国是英国和美国,那我们还用得着“争取”民主、“争取”自由吗?一张报纸是一个千秋万世的事业。我们的前途是漫长艰苦、曲折多变的。在前进的时候,我们要有无比的自信,无穷的忍耐。我们要时时牢记着“操心危,虑患深”两句话,谨言慎行,敬业尽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