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源泉》:美国的“青春之歌”

http://www.newdu.com 2020-10-21 凤凰网读书 佚名 参加讨论

     
    
    

(美)安·兰德 / 2005-11-1 / 重庆出版社 / 49.8 / 平装 / 高晓晴 / 赵雅蔷 / 杨玉
    中国人了解安·兰德,始自于1993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随笔集《新个体主义伦理观》。今年年初,兰德的报刊专栏集《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理性的声音》《致新知识分子》也已先后在中国出版。在这些报刊专栏文章中,兰德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社会现象,将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做了浅显的介绍,并对美国的社会万象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经济学家汪丁丁曾言:"她(兰德)的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都不如她的小说来得正确"。在重庆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兰德的代表作《源泉》中,我们看到了兰德心目中的"新知识分子"的一个完整的形象--创造者洛克。在洛克身上,兰德展示出了她心中的坚持自我的创造者形象,并阐明了自己以"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固有才能"作为青年能否实现自我、不"背叛自己的灵魂"的价值观。在她心中,《源泉》就是一部为青年人改造社会、实现"创造者"理想而摇旗呐喊的永恒的"青春之歌"。
    反权威的文学异数
    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畅销超过两千万的《源泉》,其文学地位并不为美国大学的文学院所承认--虽然,这些教授们在上大学时也曾是《源泉》的热心读者,甚至是兰德的崇拜者。在美国的文学史中,《源泉》的作者兰德与《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相类似,根本算不上一流作家,只能算是文学价值较高的畅销书作者,还不能进入经典文学的殿堂。其中原委,颇为耐人寻味。
    作为普通读者,好小说的标准无非是通俗好看,有发现自我的快感,有思想上的启迪。而在这些方面,《源泉》都堪称小说中的典范。然而,作为文学教授,显然不可能只是象普通读者那样,仅仅只是满足自己的审美快感。毕竟,解读作品、分析作品、挖掘作品的"内涵",对"文本"进行叙事学的探讨,符号学的辨析,社会学的批评,文化学的研究等等,都是文学教授显示自身合理性及存在必要性的重要方式。学者们一向以大众的导师自居,当然不会将一部中心明确、一看就懂的作品拿来作为自己的护身符。
    从这个标准来看,《源泉》的确无法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作者在构造故事和塑造人物时,叙事的节奏总是显得明快而清晰--绝对没有"叙事的空缺"的文本游戏,人物形象如同刀砍斧劈--很难从中找到"圆型人物"的含混与暧昧,而语言则如同《读者文摘》上的美文,充满激情、简洁有力而缺乏多种阐释及发掘"言外之意"的可能。换句话说,《源泉》给人的只是热情与动力,并不想让人们去思考世界的多样性,人的"原罪"等一系列既高深莫测又百无一用的永恒论题。
    或许也正由于此,《源泉》曾先后被12家出版社退稿。据兰德自己所言,当时,编辑的退稿信上写着"过于理性、太具有争议性了、不合文学的标准"等等,正如同今天我们的编辑所常用的"细节缺乏张力、没有历史厚重感"等评语一样冠冕堂皇、无懈可击而让人摸不着头脑。
    小说一开头,就描绘了一个精彩的挑战权威的场景:绝大多数课程都成绩优秀的主人公洛克,在大三时被学校开除,其原由是在建筑美学考试时对古希腊的建筑艺术风格大加嘲讽,以至于该门课的教授以辞职相威胁,要求学校将他扫地出门。在他即将告别学校时,系主任找他谈话,希望这个浪子能够回头。当洛克慷慨陈词,指出斯坦顿理工学院在建筑学教育中的种种可笑与荒谬之处时,系主任并不吃惊,而令他好奇的--"不是洛克所讲的话,而是他说话时的态度。"
    很显然,所谓的长者和权威从来都不关心青年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而更关心的则是他们面对自己的态度。在经过几十年的人生历炼后,他们早已不再关心"真理、正确"等他们年轻时愿意为之献身的字眼,稳定压倒一切,忍字头上一把刀,牺牲是最大的美德等语词早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试想,像这样一部张扬自我,打倒权威的作品,又如何能够被已经成为权威的大学教授们放到课堂上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