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之初,端午安康  端午节,时在五月五日,是仲夏五月的第一个五日。 在产生之初,端午节并非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良辰假日,而是一个让人充满了畏惧的恶月恶日,禁忌繁杂,诸事不宜。 由于诸多禁忌,人们希望这一天家庭、亲友平安幸福,就形成了许多以辟邪、消灾、防病之举的节日习俗。 忙乱而生机勃然的夏,在元代也是“闹”意攘攘。 端/午/习/俗 射柳、打球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其习俗来由,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 龙船在西周时就已出现,因江南水乡河湖交叉,舟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又因先民常年受蛇虫、疾病、水患的威胁,为了抵抗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并把船建成龙形,在急鼓声中划着龙形舟,做竞渡游戏,以达祈求平安、风调雨顺和驱除瘟疫的目的。  辟邪节物
食粽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于五月五日、夏日啖之……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 古代的粽子曾有两种:一种是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的,称“角黍”,即今天常见的粽子;另一类则是用竹筒盛米注水密封煮熟或烤熟,称“筒粽”。  佩饰 端午节佩戴精心绣制的香囊,系彩丝、符牌儿等佩饰,是延续至今的习俗。 民间认为,香囊是一种吉祥物,一可以驱邪避凶、祈福求好运;二有襟头点缀之美。  插艾 古代民间认为燃烧艾叶产生的烟有防病、避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每年五月五日正是艾草生长的旺期,此时药性最佳。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