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性质几无差异。先是沙里淘金,矬子里拔将军,选出可用之材,然后对那原材料百般揣摩,以期制作出接近于艺术特质的作品,或是废品与半成品也说不定。 写小说想必也是这样。在掌握一套运用文字的方法之后,又会觉得对素材的选取成了一件难事。每一篇小说的成因多种多样,所谓“灵感”恰如天外飞仙,笼统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来自记忆与现实生活的感悟,应算作“现在时”;另一种从历史烟云中得来,借助想象和发挥,应算作“过去时”。 无论“过去时”和“现在时”,鼓捣一篇小说都非易事,尤其觉得写历史题材,更加困难。贴近时代的写作还算有章可循,照葫芦画瓢,场景和细节有更多参照,实在隔行如隔山,还可以“百度”或“深入生活”。历史题材的写作就大有不同,难点在于对场景的搭建以及对细节的把握,体验生活在这里好像行不通了,唯一的办法,只能遍查资料。借助资料熟悉时代背景,应该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逃不过的功课,也算别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吧。这里说一下:查资料算是一份苦差,书读过一本又一本,也不见得能找到一块含有砂金的砾石。一年半载,便会让你老眼昏花,鬓生白发。 《漫长的婚约》就是在读资料的过程中产生的灵感。读过一些抗战时期后方生活的回忆录也算三生有幸,读到心怀信仰的人们怎样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炸药的过程更是令人感到讶异。战争的本来面目会是这个样子,体现在普通人身上,它是困顿的、日常的,却又是惊心动魄的。人物和故事都可虚构得来,但那些活生生的细节,是想象和虚构不能得之的,我要感谢那些将细节留存下来的记录者们。细节像宝石,镶嵌在一篇文笔粗疏的小说中,会给作品增色不少。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和了解,也会对一个普通写作者起到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若读者有兴趣将这篇小说读下去,应会读到一种别样的情感和被人渐渐遗忘的力量。 回想这篇小说的写作过程,不说别的,单说对陌生场景的描摹与搭建,对异质生活的书写,似乎更能激发写作者的潜能与兴趣。 小说篇名“抄袭”自法国电影《漫长的婚约》。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和演员奥黛丽·塔图为世人奉献出一部鬼精灵般美好的《天使爱美丽》之后,又合作了《漫长的婚约》既体现出战争的残酷,又用冷暖比例严重失调的精美画面,再现普通人面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爱情的不懈追求……如果苹果皮没有削断,就代表马涅克被成功解救;如果我比车先到路口,马涅克就会从战场上活着回来……颇喜欢电影中的这几个场景,令人念念不忘。跛子姑娘马蒂尔达,为她的爱人几次三番下着这样的赌注,而上帝,终究成全了她的执念。 感谢《清明》刊发这篇小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