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王世贞与唐宋派关系新辨

http://www.newdu.com 2019-01-0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薛欣欣 朱丽霞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明代文坛中,复古派前后七子与唐宋派之间的论辩一直是学界的热点研究话题,其中王世贞与唐宋派的互动关系尤为微妙。就王世贞个人而言,由于早年受到李攀龙宗派意识以及父难之祸的影响,他对唐宋派抱有较为鲜明的批判态度;晚年又因自身文学思想的成熟以及归有光的介入,体现出对唐宋派的宽容。就文学宗派的发展而言,唐宋派最初宗法前七子,发生理论转向后才与后七子分庭抗礼。故而王世贞与唐宋派关系的变化历程,既反映出个人遭际在文学史书写中的偶然性,又折射出文学集团内部对于新思潮从探索到吸纳的必然性。
    关 键 词:王世贞/唐宋派/个人遭际/历史书写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2&ZD1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薛欣欣(1985- ),女,山东济南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家族文学研究。上海 200240;朱丽霞(1966- ),女,山东淄博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研究。
     
    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坛才人辈出,文学流派异彩纷呈,这其中唐宋派与复古派前后七子的论争,一直是明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唐宋派的主要人物如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对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理论提出了批判,他们在宗法秦汉古文的基础上兼取唐宋古文之长,并在创作实践中力避佶屈聱牙的风气,为其时的诗文创作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李、何之后,李攀龙、王世贞重又接过复古的旗帜,七子派与唐宋派仍然各据文坛一方,延续着此前的僵持局面。对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与唐宋派的关系,历来学者要么认为是一以贯之的对立,要么于此语焉不详。王世贞对待唐宋派的态度,既是后七子文学旨趣的风向标,同时也不可否认渗透有他的主观好恶。作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王世贞的言行处事对复古派乃至整个文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对王世贞与唐宋派关系的进一步梳理与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文学流派间的争鸣,还能从薪火相传的历史视角发现文学流派自身的演变脉络,对于某些已有的成论也会生发出新的理解。
    一、唐宋派的形成
    活跃在嘉靖初年文坛的唐宋派,虽然在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往往被视作处于复古派的对立面,但其核心成员如王慎中、唐顺之,却都在早年倾心追随过前七子的步伐,可以说在文学观念的演变上,他们是经历了复古的洗礼之后才逐渐诞生了反叛的意识,并进而与原初的持见决裂。故而从师承的角度来说,唐宋派与后七子无疑拥有着共同的师法源头,可谓是“同源而异流”的存在。此前也多有学者就唐宋派源出复古派的相关史料做过不少考辨,本文于此不再赘述。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唐宋派在怎样的契机之下,大约在何时完成了这一文学思想的蜕变?换言之,真正作为文学流派意义上的唐宋派,又是如何诞生的?
    李开先在《遵岩王参政传》中记录了王慎中从一意复古到兼取唐宋的这一重大转向,并指出他对于阳明心学的接受或是不可忽视的契机:“升任户部主事,再升礼部员外,俱在留都闲简之区,益得肆力问学,与龙溪王畿讲解王阳明遗说,参以己见,于圣贤奥旨微言,多所契合。曩惟好古,汉以下著作无取焉,至是始发宋儒之书读之,觉其味长,而曾、王、欧氏文尤可喜,眉山兄弟犹以为过于豪而失之放,以此自信,乃取旧所为文如汉人者悉焚之。但有应酬之作,悉出入曾、王之间。”[1]945王慎中于嘉靖七年(1528)授户部主事,嘉靖九年(1530)改任礼部祠祭司主事,也即是在这三年期间,与心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使他不再囿于此前对宋儒的偏见,这就为他以后进一步从文学角度认可宋人文章,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如果说王慎中的唐宋转向是源于内因驱动,那么唐顺之则主要是受到了外因影响。作为前七子复古理论的忠实拥护者,唐顺之此前对自己的文学持见深信不疑,他的转变完全来自于王慎中的熏染:“(唐顺之)素爱崆峒诗文,篇篇成诵,且一一仿效之。及遇王遵岩,告以自有正法妙意,何必雄豪亢硬也。唐子已有将变之机,闻此如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矣。故癸巳(1533)以后之作,别是一机轴,有高出今人者,有可比古人者,未尝不多遵岩之功也。”[1]951转变之后的唐顺之对唐代以后的诗文同样给予了充分认可,在写给王慎中的书信中,不难发现他对于北宋文学家曾巩和邵雍的推崇:“近来有一僻见,以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丰;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者。然文莫如南丰,则兄知之矣,诗莫如康节,则兄亦且大笑。此非迂头巾之说,盖以为诗思精妙,语奇格高,诚未见如有康节者。”[2]299-300
    据学者考证,这封书信作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综合考虑前文所提到的几处时间节点,可以推断约在嘉靖中叶,即16世纪三四十年代,王慎中、唐顺之二人便因志趣相投而彼此认可,开始摆脱前七子理论桎梏的束缚,公开提倡兼取唐宋的文学主张。那么是否可以据此断定唐宋派已经形成了呢?有学者在探讨文学流派的形成时指出:“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界定流派。流派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文学社团发展而成的流派;一种则是在一个或几个代表作家的吸引下,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创作风格的作家群,研究者据以归纳出的文学流派。无论是由文学社团发展而成,还是由研究者归纳而成,其成立标准其实是大体一致的,即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流派统系、流派盟主(代表作家)和流派风格。”[3]8由是观之,最迟不晚于嘉靖中叶,在王慎中和唐顺之的带领下,以倡导兼取唐宋古文之法的唐宋派便已经诞生,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其中,活跃于嘉靖中后期的文坛,与复古派展开对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