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化政治之外的政治:重思法兰克福学派中国之旅(4)

http://www.newdu.com 2018-12-14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 朱国华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本人在2017年7月31日,在知网上分别选择哈贝马斯、阿多诺、本雅明与马尔库塞为主题词(包含各种汉译名称,如哈伯马斯、阿道尔诺),勾选的学科包括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二辑、经济与管理科学,选择的杂志类型为核心与CSSCI,得到的搜寻数字分别为1673、803、758、780。哈贝马斯遥遥领先。
    ②阿多诺如是说:“生活将自身改变成了物化的意识形态,一个死亡的面具。因而,批评的任务不应该去寻找那些被认为该为文化现象负责的特殊利益集团,而是应该去解码总体社会趋势,正是通过这些趋势,诸多文化现象才得以表现,而最强大的那些利益才会实现自身。文化批评必须成为社会观相术。”[11]
    ③数据来源:http://www.kuaiyilicai.com/stats/global/yearly_overview/g_gdp.html。
    ④“拿来主义”源自鲁迅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在此文中,鲁迅辩证地分析了应该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尤其是外来文化的问题。他的基本主张是反对闭关锁国状态,对古往今来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西方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立场(此文载《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2页)。
    ⑤H指数(H-Index)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最初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赫希的原始定义是,一名科学家的H指数是指其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p-h篇论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次。
    ⑥必须要指出,一个研究人员的H指数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研究水平的高下,人文学科领域尤其如此。此外,汉语学术著作本身的阅读人口有限,也限制了国际学者对中国实际学术状况的客观认知。但是,它依然构成了一个有一定说服力的衡量尺度。
    ⑦当然,我们可以质疑说,H指数采纳的文献并非中文文献,但无论如何,我们毕竟有许多中文文献被翻译成了西方的语言,其H指数并不令人鼓舞;另一方面,位于前列的那些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大多数为法国和德国学者,他们的著作也本来采用法语或德语写成,而后转译为英语,从而获得较大的传播。实际上,如果某些学术成果确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很难相信不会被翻译成欧洲语言。君不见,那些网络小说不是被许多热心的西方读者翻译成英语了么?
    ⑧例如,孔子出现的频次为8178,庄子为3021,孟子为2883,朱熹为2885,王阳明为1783。
    ⑨例如,王国维为1658,冯友兰为1365,牟宗三为1159,陈寅恪为1032,梁漱溟为1087,顾颉刚为1036,熊十力为730,钱锺书为714,李泽厚为760,比较例外的是梁启超与胡适,其频次分别为2589和2708,这可能与他们重要的政治身份相关。
    ⑩这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程念亮等8人发表的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市臭氧检测及分析中的应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4期)的论文,可视为一个较直观的例证。
     
    参考文献:
    [1]霍耐特.“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G]//阿梅龙,等主编.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
    [2]何乏笔.跨文化批判:中国现代性对批判理论的挑战[G]//阿梅龙,等主编.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28.
    [3]傅永军.接受与拒斥:批判理论在中国大陆的命运[G]//阿梅龙,等主编.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37.
    [4]赵勇.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J].文艺争鸣,2009(11):25-31.
    [5]Said E W.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241-242.
    [6]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
    [7]Liu Kang.Aesthetics and Marxism:Chinese Aesthetic Marxists and Their Western Contemporaries[M].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8]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兼论批判理论的本土化问题[J].东方文化,2000(5):28-35.
    [9]Said E W.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436-452.
    [10]释智谕.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M].台北:西莲净苑出版社,1994:35.
    [11]Adorno T-W.Prisms[M].Samuel and Shierry Weber,trans.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6:30.
    [12]朱国华.别一种理论旅行的故事: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理论的中国再生产[J].文艺研究,2010(11):36-46.
    [13]朱国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观与中国语境[J].文艺研究,2012(11):5-15.
    [14]普济.五灯会元: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44.
    [15]罗志田.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M]//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47-48.
    [16]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