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报小说创作与传播的特点 日报借刊载小说提高报纸销量,而能否提高则取决于读者的认可,《申报》刚恢复刊载小说时便领教了读者的反制力。开始连载《栖霞女侠传》时,《申报》承诺“以后每日接印正文”,可是仅持续了半个月,又开口说读者急于了解故事全貌,“本馆乃以全书付赴铅印,装订成书,即日出售,俾阅者于片刻之间,即知‘栖霞’之究竟,岂不大快。故此后不再附印《栖霞女侠传》,当另以他小说易之”(68),单行本紧接着就已行销市场。显然这是事先已设定的计划:先连载提升读者购报意愿,等他们被作品吸引时则停止连载改出单行本,以保证获取第二笔利润,因为连载完再结集出版,销路会受影响。如意算盘受到读者强烈谴责,《申报》不得已公开道歉:“日来颇受阅报诸君之责言,深为愧歉”,但单行本已出,“不便将是书重载”,只能保证日后“决不蹈半途中止之覆辙”(69)。此后,各家日报都不敢再有类似举动。报社无意的过失也会很快遭读者批评,《时报》刚开始连载《黄面》,就“叠蒙诸君来函,告以此篇之复译”,是《绣像小说》刊载过的《孀妇匿女案》。《时报》只好向读者致歉和解释:“特以中途废刊恐于未见者或有未便,因特勉强登毕。”(70)上述事件表明,报社对读者的意见丝毫不敢怠慢。 读者的力量在于是购报者,新传播方式又使之与报社形成小说史上未曾有过的密切、快速而直接的互动,报社须尊重读者意愿,同时又将压力传递给作、译者。日报小说的形态、特点与刊载方式,正是在新型的相互关系直接或间接制约下形成。报社希望读者愈多愈好,故以“搜集有趣有味之小说以偿阅者”为编辑方针(71)。每日提供的版面多者只能容纳千余字,还得让读者读得饶有趣味,而作、译者又须得遵从报纸的要求。场景描述、氛围烘托、感情抒发以及铺垫或解释等都得压缩或删除,如果某日内容尽是此类而未见情节进展,读者就会不耐烦,如果接连几天如此,批评必定蹑踪而至。持续的压力养成独特的写作模式,作者兴奋点已不是创作冲动,而只在意于情节编造。翻译小说同样如此,读者看到的只是节译,他们不感兴趣的文字多被“节”去了。《伯爵与美人》易名《侠恋记》出版时,内容“已大加增改”(72),连载时删除的文字,只有在单行本内才有容身之地。再出版单行本相当于两次出售,这在经济上最为划算,但前提是读者爱读,因此报社只选择那些“甚承阅者欢迎,纷纷函属本馆印成单行本”的作品(73),“有趣有味”的经济含量的厚重由此可见。 “有趣有味”是在读者压力下形成的基本原则,他们的欣赏取向又各有差异,于是日报小说形态相应地呈现出多样性,长篇短篇、自著翻译、文言白话无所不有。言情、侦探为多数读者喜爱,它们是报上必有之物;现实矛盾的尖锐使读者目光聚焦于社会热点问题,于是又可见到以此为轴心铺展发挥的作品。持续引起读者关注的问题会有相应的连载相配合,变换较快的话题则有短篇小说相跟随,其实这些现实矛盾同样也使报社与作者兴奋。清王朝最后几年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大小事件接连不断,变换节奏又急速,创作既要跟上社会快速变化,又得及时呼应读者需求,于是作者仓促动笔,对事件本质的思索多肤浅,艺术上构思与形象刻画常粗糙,这便是日报小说另一显著特点。这类作品每日涌现好多篇,几年内积成了庞大的平庸群体,然而却自有其意义在:它联系了最广大的读者群,提供了宣泄情感的渠道,使小说意识在其心目中根深蒂固;它巩固了小说在报上的地位,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栏目;这一大批作品的不断涌现,逐渐改变传统小说长期以来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格局,使“新小说”样式与风格深入人心,在题材、语言与表现手法等方面逐步转向现代小说的过程中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类作品不断大量出现且广泛流传,也为了解当时社会环境与氛围、创作整体水平以及读者群审美情趣等提供了第一手研究资料。这样的作品群在当时出现有其必然性,它在近代小说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平庸。 持续地每日都刊载一、二种小说,这实是不小的压力。《沪报》连载《野叟曝言》等作时,已有完整作品在手,无暂停连载之虞,这是最理想状态。《时报》创刊时已备足粮草,可是意外仍会发生,陈景韩赴日期间,《伯爵与美人》未刊稿找不到了,连载暂停三个月,得等他回来重新“赶译”(74)。期间,陈景韩寄来短篇小说《马贼》救急,《时报》解释说:“短篇小说本为近时东西各报流行之作”,读者不必见怪,同时又向社会征稿:“如有人能以此种小说(题目、体裁、文笔不拘)投稿本馆,本报登用者,每篇赠洋三元至六元。”(75)此后,《时报》接连刊载《中间人》、《张天师》等短篇,填补《伯爵与美人》停载期间的空白。《时报》为读者口味考虑,本已有刊载短篇的打算,因为长篇“每竣一部,动需年月,恐阅者或生厌倦”(76),连载中断事件的发生,此打算才付诸实现。短篇小说可救一时之急,可它能否源源不断供给也是个问题。新的日报相继创刊,小说需求量迅速增长,作译者既少,又常身兼数职,艰于腾挪,陈景韩就曾向读者告罪:“近日因执笔多忙,不能兼及小说。”(77)当年李伯元连载《庚子国变弹词》时,已是“逐日编撰十数行”(78),到日报小说批量出现时,作译者每日写一段供第二日刊载的写作方式便开始流行。创作不断被中断,作者思索也不连续,虽知人物形象塑造应生动鲜明,可是哪有时间仔细琢磨其语言行止的描述。结构安排只能直线贯穿到底,若设置多线索,读者一天只看一段,很快就会陷入茫然而不爱读,作者一天只写一段,时间一长自己也会把握不定。至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构思更要不得,读者不可能翻阅几个月的报纸寻觅那伏笔,作者也明白这种费时的设想是自找麻烦。整个写作过程在每日到时须得交稿的压力下完成,难免是匆匆行文敷衍,已是名家者也同样如此。陈景韩承认“每日忽忽执笔,差误甚多”(79),包天笑也说“急就成篇,容有支离矛盾处”(80)。短篇小说创作面临同样的局面,作者有时听到些什么就匆匆记录,稍作润饰便算完篇,如“余方从事短篇小说,握管支颐,苦乏材料,乃摭拾其说,以弥今日之课”(81)。写小说近乎于学生每日须完成的专业,这也是近代日报小说多为平庸之作的重要原因。 写一段登一段的生产模式对文学创作是种伤害,也给报社带来麻烦,一旦有事,连载就得中断。《中外日报》连载的《凄风苦雨录》“取被诱出洋诸华工之情状贡诸社会,俾海内志士痛心于同胞之受难”,并揭露与痛斥“魑魅魍魉其人肆其诱拐之手段”(82),立意与题材都受到人们肯定。它从五月初五日起在报上消失了几日,报社未作解释,好在初十日就恢复了连载。从十五日开始,连载又告暂停,恢复要等到六月初九日。这时报社不得不作解释:“著者因身体稍有不适,故日来未能接续撰述。”为缓解读者不满,该报换上许指严的《东方朔》为替代,并保证大家仍可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是书借古事述今情,亦庄亦谐,事奇而文典,非寻常小说可比。”(83)《凄风苦雨录》恢复连载时,报社报告说:“现因著者病已告痊,兹特续行撰登,以副爱读诸君之望”(84),所谓“撰登”,正是指每日写一段刊登一段的模式。至于当日替换作品《东方朔》,连载不到四个,就“因作者有事,暂行停著”,而且一停就是七个多月,这次用来顶替的是陈景韩的《商界鬼蜮记》,报社又宽慰读者:“此书网罗宏富,描写详尽,足供阅报诸君浏览。”(85)《东方朔》恢复连载时,正值报社被“《消极主义》撰人外出未归,《美国十五富豪传》译者又失约”弄得焦头烂额(86),算是救了急,可是连载三个多月后,又因“著者远行”停载七个多月(87)。这类尴尬事在其他日报也经常发生,《神州日报》的《春梦痕》“因著者他行”停载两个多月(88),《民吁日报》在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五日竟刊载了两则启事:“今日秋心有事,《劫后鸳鸯记》暂停”;“今日无暇,《虚无党奇谈》暂停一天”,言语简慢,不知读者会有何感想。《时报》较注意及时致歉,包天笑病倒,它忙安排陈景韩赶译《怪人》以救急,过了几日仍未痊愈,又特意向读者致歉:“《空谷兰》之译者,病仍不能执笔。自明日起,只能仍译《怪人》”,并宽慰道:“《空谷兰》之爱读者,其稍安勿躁。”(89)包天笑痊愈后,连载恢复,但读者同时又被预告,“《怪人》小说暂时停刊”(90)。 连载中断总有不得已的原因,报社对小说名家搁笔也无可奈何,而“外间时有函来,以未窥全璧为憾”,同样使他们如芒在背(91),读者是衣食父母,可不能惹他们不高兴。《神州日报》曾在报上公开回复“梦觉君”,保证“稍缓当即续登,以慰雅意”(92)。报社曾尝试由他人续写,但各人创作意图、艺术构思以及行文笔法都无法统一。陈景韩的《新西游记》因“有事他行,因而中辍”,包天笑等两人续作,后来陈景韩却不领情,向读者宣布续作与自己“意不一贯”,应当废去,他则从上次辍笔处重新往下写(93)。报上小说不可出现空档,报社情急无奈时便干脆转载他人作品。据现查明的不完全统计,约近500余篇小说被转载过,其中多来源于日报。强占他人成果毕竟不光彩,故而一般都不注明出处与作译者之名,甚至更换篇名,抹去痕迹,原载者与作译者当然十分生气。《月月小说》刚创刊,其作就被转载,该刊第二期即以《本社紧要广告》抗议:“报界诸君如蒙不弃,愿为转载,亦须注明出处,仍存原著原译之人姓氏以昭公道。”《小说林》的处理是除派人去“口口报馆”直接交涉外,并公开警告,“再行转载者,定行送官,照章罚办,毋得自取其辱”(94)。可是这种现象并未因此而减少,异地转载更多,可能是不易发现,而且基本上是短篇,一、二天快速登完,人们一般也不会留下较深刻印象。内容若是精彩,也会有较长篇幅的转载,前述《神州日报》给“梦觉君”的信中就提到《金氏》“外埠各报转载者不下十数家”。不过这类转载颇有风险,一旦原载中断,各家便同时陷入断档的尴尬。 转载屡屡发生,是对小说需求量大而作、译者偏少这一基本矛盾所致,而且它只能救一时之急。仅靠报社人员供稿常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中外日报》号称“本馆撰著一部社员众多”,却仍然“不足餍阅者之望”(95)《图画日报》情况似更严重:“逐日出版,著作需时。本馆同人除著述、编辑、调查外,惟日孳孳,大有日不暇给之势。”(96)为解决稿源紧缺,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前后,北京《顺天时报》与上海《时报》都举办了“小说悬赏”活动,宣布“无论长篇短篇,是译是作”都可以(97)。许诺的报酬也较高,《时报》“分三等酬金”:每千字十元、七元与五元,《顺天时报》是一等三十元,二等十元,无人人选三等。活动的展开相当顺利,《时报》因“著译诸君子寄稿甚多”,只好将原定的揭晓日期推迟一周(98)。《顺天时报》是“惠投著作者为数不鲜”(99),获二等奖的戚葆锷还是“河间举人”,可见小说的地位与以往相较已是天壤之别。 悬赏活动的成功证明社会上不乏跃跃欲试者,他们可成为重要稿源,受启发的报社便开始将向社会征稿作为一项常规事务。综观各家征稿广告,一般都包括以下要素:首先是对象。《舆论时事报》宁精勿滥,只对“海内大撰述家”感兴趣(100),稿件到手就可刊发,且具有号召力,但要求苛严会大幅限制来稿数量。多数日报态度可以《沪报》为代表,“薄海文人”只要能写出小说都可参与(101)。其次是作品功用。《图画日报》提出须“有裨社会、有益人心世道”,《顺天时报》则言“有裨社会者为格合”(102),都隐含引导读者职责的承担。不过其他各报似多以迎合读者为旨归,《沪报》仅要求“饶有趣之作”,《时事报》则言“意趣新奇,词旨驯雅”,即既可吸引读者且又不失高雅。第三是种类、题材。《笑林报》在短短一周内两次征文,第一次“征短篇小说”(103),第二次“征求时事、言情及各种小说”(104)。《天铎报》的开列是“种类:言情小说、社会小说、短篇小说。体裁:文俗夹写,毋取高深”(105),《舆论时事报》则征集“新著之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及寓意小说”。当时最流行的言情小说都受各家青睐。此外,《图画日报》明确表示“译本请勿见惠”,《舆论时事报》也明示“译本不收”。不过多数报纸并不拒绝,如《沪报》是“近著或译小说”都欢迎,《顺天时报》明言“不拘新著与翻译”。第四是中长篇的投稿方法。《沪报》同意“将样本寄下”,研读后再作联系。《时事报》却要求“请将书稿寄交本馆”,如果采用,连载时因书稿在手再无中断之虞。最后是报酬。多数报纸都含糊其辞,《舆论时事报》笼统地说“润笔从丰”,《时事报》以“自当不吝重酬”一语带过,《沪报》许诺“相当之酬报”,《笑林报》表示“合格从优议订”。《图画日报》的表述是“特备润资,以酬著作之劳”(106),没提“酬”与“劳”如何对应。有些报纸表示愿和应征者一起商定稿酬,《南方报》称“价目、住址,来稿注明,以便修覆”(107),《帝国日报》这层意思讲得更明确:“每千字需酬金若干,并请开示,以便商议。”(108)明码标价的也有,《时报》就说过短篇小说一旦录用,“每篇赠洋三元至六元”。《天铎报》分为每千字二元、一元半与一元三等,“全稿送阅,始定等第”。 征文活动的积极效果是一批作者开始涌现,陆曾沂是其中佼佼者。这位复旦公学的学生参与悬赏活动时年仅23岁,他的《双泪碑》获二等奖,在《时报》上连载了十天,十个月后又以单行本行世。此后,陆曾沂协助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等报,撰写的二十余种小说多刊于其上。于右任称赞他“以小说宣传主义,为革命之助”,“业余每撰小说,灌输主义,海上各报,购稿者踵相接”(109)。又如署名“木”者,《神州日报》刊载其《流氓监督》时加按语称:“此篇及本报前载之《书生侦探》,皆由某君投稿。”(110)该报还有署“逸园来稿”的小说,随着作品增多,便直接署“逸园”,再后来他在作品中已自称“记者”,似已为特约撰稿人。《神州日报》真该为得到这位作者而庆幸,他的作品有30篇,占了此时该报自著小说的四分之一。其他各报也有类似情况,而后来成为著名翻译家的伍光建,最初的几篇翻译小说就是投在《中外日报》上发表。 各报从征文活动开始,逐步建立了稿酬制度。同治时《申报》征集诗文,以“概不取其刻资”为鼓励(111),此时是乐意发表者多而版面有限,光绪末却是稿源紧张影响到报纸销量,稿酬观念在形势逼迫下产生,它一旦成为制度,就为创作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质保障。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廖晓人在《顺天时报》发表《新耕织图》时在篇末感叹:“幸蒙各报馆诸君不弃,出赀购稿,因得以所入酬金,为旅食费。”与此相类的又有李涵秋,他的创作始于《时报》小说悬赏,《雌蝶影》获三等奖并在报上连载两个月(112)。此后他为各报刊撰写小说,稿费一直是他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自各报公开征稿后,小说数量立即发生明显变化,光绪三十三年只有196种,而征文普遍的第二年便蹿升至422种,宣统朝三年更是一直保持在500种以上。实行征文后四年里,作品多达2000余种,约占整个近代小说总数40%,仅就数量而言,若要对近代小说的宏观把握与评论,无论如何也不可忽略日报小说。 至此,可对近代日报小说的走向、地位与作用作一概括。日报为提高销量而刊载小说,而它发行迅捷、影响面广的优势,又使小说读者群极大扩容。作、译者偏少导致稿源不足是维持小说持续刊载的最大瓶颈。报社以征文方式打开局面,众多小说爱好者开始投身创作,作品数量迅速猛增。稿酬制度的相应建立,使创作保持了旺盛势头,也催生了一批职业作家。至此,日报小说已成为数量最大的小说品种,它在规模、作者培养以及创作影响传递等方面都改变了当时小说创作格局,成为主导近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