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晖爱读书,好古典文学,高一下半学期始沉迷《红楼梦》,开始研读钱钟书的《谈艺录》和《管锥编》。高三时,偶尔得到一本很旧的龙榆生著《唐宋词格律》,而这,也是张晖对龙榆生感兴趣的最初起源。 进入南京大学文科强化班后,张晖读书愈发不可收拾。大二那年,他花400元买下龙榆生主编的一套《词学季刊》。除了搜罗资料,张晖也去拜访龙榆生之子龙厦材和龙氏门生。 大三快结束时,张晖编撰的《龙榆生年谱》大致完工,寄给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与他多次通信的吴先生这才知道,原来这只是他大三的学年论文。吴小如对这部年谱的评价,让许多人知道了张晖的名字。2001年5月,《龙榆生先生年谱》出版,全书23万字,这是张晖学术研究的开端。 张晖在南京大学继续攻读完硕士后,赴香港科技大学念博士,200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08年成为台湾地区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用同事张剑的话说:张“晖正处于学术的爆发期和成熟期,且格局、视野与时人迥然不同,上天哪怕再给他十年时间,相信他都会为学术界奉献出具有范式意义的著作。” 无奈他却英年早逝。 在张晖去世后这一年里,他的多本著作出版,包括《帝国的流亡》、《朝歌集》、《忍寒庐学记》、《陈乃文诗文集》、《末法时代的声与光》。 张晖生前同事、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早3月22日在报纸撰文纪念张晖逝世一周年时感慨:“你我曾是并排的浪花,我目睹了你的粉碎,和你留下的波动,怎样一波一波地涌向天际。这图景也鼓励着我,让我坚定地走下去,直到迎来自己的粉碎。”他断言:“你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在天上,在人间,我们一起等着瞧。” 3月22日,在张晖的家乡上海,他的生前好友聚集一堂,怀念他以及他们一起度过的上世纪九十年代。 今年3月15日,妻子张霖以笔代酒,祭奠这位人生旅途中的伴侣。她表示:“我还是希望在未来的一日,我能将你永远忘记。那一日,始于你的声音催促我们奋进的时刻,始于你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路的时刻,始于你的生命进入我们生命的时刻。” 这或许是所有热爱张晖的人的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