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文学》阐明情感结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是威廉斯后期的代表作,此书对情感结构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威廉斯表示“选用‘情感’一词是为了强调同‘世界观’或‘意识形态’等更传统正规的概念的区别”,所谓“情感”是“冲动、抑制以及精神状态等个性气质因素”,是“现时在场的,处于活跃着的、正相关联着的连续性之中的实践意识”。(王尔勃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因此,威廉斯又为“情感”加上了“结构”一词,赋予其联结性和层系性等含义。威廉斯之所以提出情感结构是希望“超越正规的把握方式和体系性的信仰”,参与意义和价值的创造。 威廉斯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情感结构,即实践经验和生活感受,这一思想是威廉斯文化唯物论的要义之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观点的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都与同时代的情感结构有关,事实上,“大多数现行艺术的有效构形都同那些已经非常明显的社会构形,即主导的或残余的构形相关”,而与情感结构无涉。因为,“情感结构可以被定义为溶解流动中的社会经验,被定义为同那些已经沉淀出来的、更加明显可见的、更为直接可用的社会意义构形迥然有别的东西”。然而,情感结构虽然处于“溶解流动状态”,却并非潜意识,“这种特定的溶解物决不仅是单纯的流体,它也是一种业已形成结构的构形。这种构形由于处于可取的意义的边缘位置,所以具有许多前构形的特点,直到人们在物质实践中发现了特定的接合表述(articulations)方式(即新的语义形象)之后这些才会改变”。可见情感结构是处于潜意识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思想情感状态。 威廉斯还揭示了新兴情感结构的阶级性,他认为“在很多时候,一种新的情感结构的兴起总是同一个阶级的崛起相关(例如1700年至1760年间的英国);在另一些时候,这种兴起又常常同某一阶级内部出现了矛盾、分裂或突变相关(例如1780年至1830年或1890年至1930年间的英国)”。这种新兴的情感结构总是具备打破阶级规范的性质,直到进入规范为止。总之,《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与情感结构有关的论述主要阐明情感结构的各种特性,至此情感结构理论的面目完整清晰了。 威廉斯关于情感结构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到最后仍处于探索的阶段,虽然他运用情感理论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但这些分析也始终还是初步的。我们应该将这一理论广泛运用于文化实例研究,以获得更丰富的创新成果,从而推动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