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s)是由英国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其是威廉斯文化理论中最重要、最具原创性的思想之一。对它进行探源性论述,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理论和威廉斯的思想理念。 《文化与社会》开创情感结构研究 威廉斯最早是在《电影导言》(1954)中提出情感结构这一理论概念的,用来指称大众对日常生活的共同感受,此后这一概念贯穿了他的文学和文化批评的始终,并与威廉斯关于文化的看法相一致。 威廉斯在其成名作《文化与社会》(1958)一书中运用情感结构理论分析了《玛丽·巴顿》等6部19世纪英国小说。他在此书的导论中将文化定义为“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吴松江、张文定译《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情感结构也就是关于生活方式的感受、体验和经验等。因此,分析小说作家或人物的感受是研究当时文化的有效方法。当然,关于情感结构的概念界定和方法论意义,《文化与社会》并未展开阐述,其重点是具体分析19世纪英国工业小说“对工业主义的反应”,归纳起来,主要观点包括,中产阶层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具有同情之心,同时又对劳动人民要自己当家作主抱有普遍的恐惧心理,因此小说往往采用主人公移民海外和继承遗产等“神奇解决方案”以逃避现实的矛盾。另外,《文化与社会》还认为同情与合作的精神“已经正在形成一个主要的工人阶级传统”,这一关于情感结构的重要思想将在其后续著作中得到进一步阐发。 总之,正如威廉斯所言,“对以上的几部小说的分析,不但可以清晰地论证工业主义批评传统的共同之处,也可以论证那个具有同等决定性的普遍情感结构。……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这种情感结构持续地进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社会思想的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威廉斯运用情感结构理论分析19世纪英国工业小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事实上开创了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新路径。由此我们还可以获得重大的启发,即运用情感结构这一理论不仅能加深和促进对19世纪英国工业小说的研究,同样也能加深和促进对其他类型小说和文化现象的研究。威廉斯仅仅作了一个示范,将我们领进了一片广阔的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领域的门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