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关于唐代考试诗歌的称谓,颇为纷繁,本文统一称作“试诗”,此参照陈飞先生的“试策”之称,详见氏着《唐代试策考述》,中华书局,2002年。 ②如彭国忠《唐代试律诗》:“在唐代试诗中,尚有性质不明的‘奉试’一种。何谓奉试?清代人认为是指重试。今人《增订注释全唐诗》或以为即是指‘参加科举考试’,皆无甚来历。”黄山书社,2006年,第4页。又如朱栋《唐代试律诗用典研究》:“据臧岳的《应试唐诗备体》载:‘登进士后,又覆试,名曰奉试。’士子参加奉试考试所作的试律诗即为奉试之诗……由于这些诗不符合唐代试律诗‘五言六韵’的标准体式,且在《文苑英华》(卷一八〇至一八九)中也没有收录冠以‘奉试’之名的唐代试律诗,再加上其他文献资料对其也未加以收录,所以我们暂且仅将其归入唐代诗律诗的类属范畴,而对其无法作具体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第5页。 ③④⑧毛奇龄:《唐人试帖》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⑤现存唐代试诗六韵的“奉试”之作不止郑谷和黄滔两首,还有陶翰《柳陌听早莺》和严维《奉试水精环》,且六韵“奉试”之诗也不始于乾符三年(876),陶翰开元十八年(730)进士及第,次年登博学宏词科(详见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259页),故其《柳陌听早莺》应作于开元十八年。 ⑥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二《策问书》,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本。 ⑦徐文弼:《汇纂诗法度针》卷四前附《试帖杂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 ⑨董浩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第345页。 ⑩(23)王溥等:《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35、1634-1635页。 (11)(38)臧岳:《应试唐诗类释》前附《应试唐诗备考》,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12)“重试”实为“覆试”,如贯休《送王贞白重试东归》,所谓“重试”即为乾宁二年“覆试”。 (13)(15)(17)(30)(41)芮挺章:《国秀集》,《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40、173、185、175、140页。 (14)(36)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第908、921页。《全唐诗》注“一本题上有‘奉试’二字”,第1477页。 (16)(20)(21)(22)(44)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第2124、8124、7923、8218、8218页。 (18)李昉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第913页。《全唐诗》题作“奉试水精环”,第2916页。 (19)原诗题下注:“集作试”,《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第899页。 (24)《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1266页。 (25)转引自李最欣:《〈黄御史集〉所含“〈唐昭宗实录〉片断”之来历和作者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26)(27)(37)(43)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第872、908、909、70页。 (28)吴汶、吴英辑:《历朝应制诗选》,明吴门文汇堂刻本,收入《故宫珍本丛刊·元明诗文总集》,第609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 (29)此书题作“泠”,《国秀集》卷下作“冷”,《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85页。 (31)(32)孟棨:《本事诗·征咎第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1-22页。 (33)朱琰:《唐试律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34)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第14页。 (35)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2年,第25页。 (39)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第356页。 (40)袁枚:《随园随笔》卷十七《辨讹类》之“试帖之讹”条,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42)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4997页。 (45)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782页。 (46)(47)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第4348、4642页。 (48)俞汝楫:《礼部志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