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其他“奉命”之作 现存10首“奉试”诗作,至少有两首可以确定为非正规考试场合的作品。一是董思恭的《奉试昭君》,诗曰: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 汉月正南远,燕山极北寒。 髻鬟风拂乱,眉黛雪霑残。 斟酌红颜趣,何劳握镜看。(41) 董思恭的生卒年月不详,曾与许敬宗、孟利贞等撰《瑶山玉彩》五百卷,于龙朔二年(662)奏上,(42)其主要活动当在唐高宗前期。一般认为唐代进士科试诗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43)故董思恭此诗应为非正规考试之作,从形式和内容上看,也不似试诗的体制。 另一首是李琪的《奉试诏用拓拔思恭为京北收复都统》,诗云: 飞骑经巴栈,鸿恩及夏台。 将从天上去,人自日边来。 此处金门远,何时玉辇回。 早平关右贼,莫待诏书催。(44) 李琪的活动主要在五代,本传载其:“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龙头之友斯贵,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案:《太平广记》:琪总角谒铎,铎顾曰:‘适蜀中诏到,用夏州拓跋思恭为收复都统,可作一诗否?’即秉笔立制,云:‘飞骑经巴栈……(按即上诗)’铎益奇之,因执琪手曰:‘此真凤毛也。’时年十四。”(45)如此,则《奉试诏用拓拔思恭为京北收复都统》系奉王铎之命而作,《汉祖得三杰赋》则是奉王铎“密遣人”之命而作,二者都有“奉试”的性质,但皆非正规考试场合的试诗。 实际上,有“奉”字的唐人诗题是很多的。除了“奉试”,还有“奉和”“奉述”“奉教”“奉使”“奉陪”“奉答”“奉别”“奉寄”“奉赠”“奉饯”“奉迎”“奉诏”“奉宣”“奉还”“奉同”“奉简”“奉呈”“奉待”“奉观”“奉怀”“奉敕”“奉报”“奉招”“奉献”“奉贺”“奉应”等等,这些大都属于非正规考试场合的“奉命”之作,所“命”之人一般地位较作者为高,或为表示尊敬,故于诗题中加“奉”字。这些诗虽然也有某种“试”的用意,但不属于正规的试诗。 以上是唐代“奉试诗”的主要情况,大致就正规的试诗而言,并没有“奉试”这一类;就非正规试诗而言,“奉试”就是奉命之作,情形各种各样。唐以后,前一种情况可能渐有改变,如宋代“又有封弥后写‘奉试’及作文处全无正面缝印者,公然掇换……掇换卷首,仿效字迹,书写‘奉试某经’之后,不过一二行止,非精字画,决不能分真伪……或卷身、行数、‘奉试’字外,只写第一道。”(46)这是将正规考试的试卷称作“奉试”。“天禧三年三月,翰林学士盛度等言:‘奉试试京百司人,旧准景德二年条诏,刑部大理寺于都堂上别贴问题,其余诸司人于堂下别立义牌。”(47)这里的“奉试”是指奉皇帝之命考试在京各部门官吏,那么,其考试之作也可加“奉试”二字。“弘治七年令:作文务要纯雅通畅,不许用浮华、险怪、艰滞之辞;答策不许引用谬误杂书。其陈及时务,须斟酌得宜,便于实用,不许泛为夸大及偏执私见,有乖醇厚之风。御名、庙讳及亲王名讳,仍依旧制二字不偏讳,不必缺其点画,违者黜落。文字试题上,不许加‘奉试’字,其正卷务依所出题目次第楷书,不许草书及先后错乱……”(48)可知弘治七年(1494)之前,诗题是有加“奉试”字样的,此后禁止,则“奉试”便仅存在于非正规考试的场合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