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典学 >

台湾新词语及其研究特点(3)

http://www.newdu.com 2018-05-28 华语桥 苏新春 参加讨论

    2.台湾新词语指称对象分布特点
    所谓指称对象说的是新词语的客观指称内容。这是词语构形的依据,其实也就是词语产生的客观原因。在“语料1”和“语料2”中,都构建有语义分类系统,分别是23大类113小类,20大类123小类。由于本文所关心的是词源与理据层面,下面从语言与社会的联动角度作了归纳:
表3.  新词语指称内容分布
    新词语指称内容中“具体名物”、“社会现象”、“观念”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层级关系,由具体到抽象,由物到人与社会,再到观念思想领域。“具体名物”只指某种物品,有较明显的确定性。“社会现象”包括人、机构、事件、建筑、现象,甚至包括抽象性的事物,这类涵盖的内容最杂。
    下面就台湾新词中按上述三类各举若干例子:“潜水刀、双气囊、健康食品、商品稿”;“人脉、色情男女、快餐恋爱、亲子教养”;“普普艺术、女性意识、行为艺术、人因工程”。产词最多的是“社会现象”类,有265条,远远超出其它两类,可见新词语的繁衍与社会之间的息息相关程度。
    数量最大的是“计算机与网络”类,达295条。它本来有的可以归到“具体名物”类,如“碟影片、网路贺卡、电子书”,有的可以归到“社会现象”类,如“爪哇族、远距图书服务系统、互动式广告”,但因为计算机与网络类的词语份量重,行业术语性强,鲜明反映了台湾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故把它单独列出以彰其显。“社会现象”类与“计算机与网络”类是台湾新词语的两个重要类别。
    “动作”与“属性”类,基本与词性中的“动词”与“形容词”相应,亦可见新词语的出现主要还是与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有关。而底层的、通用性强的语言成分则变动不明显。
    台湾与大陆新词语两相比较,最大的共同点是“社会现象”类占的比重都大,大陆更为突出,这与大陆正处于改革时期有直接关系。最大的不同在于“计算机与网络”类,一多一少,对比鲜明。大陆的5条是“网头、绿色电脑、绿色科技、电子移民、机译”。其实这远没有台湾同类中那么鲜明的“计算机与网络”特点。如【网头】指的是“网络建设中起主导带动作用的部门”,【电子移民】指的是“指不离开自己国家而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讯沟通,为别的国家工作的人”。这样的词语已经相当“非术语化”,而“社会化”了。而台湾新词中仍是本色的科技术语占到总数的40%。其实,这里固然与台湾科技类术语大量产生有关,也与收录标准有密切关系。因为台湾的研究者对这类词的释义来看,许多这样的词语还处于术语阶段,只有专业人士才用得到。如:【网路节点】“计算机网络拓扑型态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可能是一部计算机主机或是一个独立的局域网络。”【磁带机】“一种计算机储存设备。磁带机通常有二个圆盘,可以前后转动,以备读写头将磁带上的磁性转换为电子数字讯号,磁带的长度以300, 1200, 2400及3600呎长四种最常见。”再要有一个原因的可能就是用来对比的大陆新词要早3、4年,而这几年间正是计算机与网络快速进入社会的时候,几年间可能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台湾与大陆新词语的共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内部结构与衍生机制上,这种共性是深层次的。同时又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指称对象、表义内容与倾向性上,这些主要是受到两地社会文化、经济、观念的差异及研究者的不同标准与方法的影响。
    3.  从源于大陆的新词语看台湾对大陆的关注层面
    台湾新词语中有一类是“大陆新词”。“释义1”中与大陆有直接关系的6条,它们是“方便面”“倒爷”“后邓小平朝代”“九七大限”“江核心”,有间接关系的3条,它们是“境外转运中心”“境外航运中心”“华人经济圈”。如果把查检范围扩大到未加整理,未加释义的新词,有关大陆的词语会多出不少。例如在“语料1”中声母为“b”的所有与大陆有关的新词,共有15条。这些词语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发生在大陆的重要事情,二是来自大陆进入台湾社会的人或事。总合以上的21例,可以看到台湾收录的大陆新词有这样几个特点:政治词语多;机构名称类的专用术语多;重大社会新闻类多。而有关大陆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改革、思想观念、认识意识方面的词语少。由于视角的单一,视野的狭窄,可以说台湾一般社会民众对大陆的了解还是相当浮光掠影的。
    三、台湾学者研究新词语的特点
    台湾三种新词语材料都是在一定观念指下研究的产物,加上《凡例》与《序文》的说明,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台湾学者对新词语的看法、处理原则与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确立新词语有明确的时间与地区界线,而不是以词源为标准。
    台湾学者对新词语的取舍一开始就树立了很明确的界线。一是时间之界线。“语料1”是“逐日圈选报纸出现词语,由《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未收者皆为收录对象”[2]。“语料2”是“以教育部所编最新版本《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与《新词语料汇编1》为标准,凡二者未收者皆为收录对象。”[1]二是地区之界线。凡是首次进入台湾地区的外来词都视之为新词。如“第一次访台之外国人士、影响社会深远或与重要事件相关之人士”,“大陆地区用语或外来词”。[2]由于新词语取材的特定说明,可以说,只要进入了台湾地区外来词语都被视为新词语。这样作最大的好处是取舍方便,操作性强,便于做到穷尽性研究,使得旧词新语,一网打尽。当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就是以“社区”为标准,而忽略了语言本身的起源标准。这种作法有时是很奏效的,特别是避免了在处理语言交融词语互借时溯源寻踪的困难,使视野变得单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