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典学 >

台湾新词语及其研究特点

http://www.newdu.com 2018-05-28 华语桥 苏新春 参加讨论
台湾新词语及其研究特点
(刊《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苏新春
厦门大学
    摘要
    台湾、大陆两地新词语在词语结构、造词理据上表现出很高的相同性,而在表义内容与义类分布上表现出差异。在台湾对新词语的研究上,表现出划出新词语收集的明确起止界线、重描写的实录方法、偏重科技术语等特点,对来自大陆的新词语还停留在零散、肤浅的了解上。
    关键词           台湾    新词语
    一、台湾新词语研究概况
    几年前台湾语言学界对台湾社会中大量出现的新词语开始了跟踪式的研究。台湾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班子进行新词语的收集、整理工作,台湾教育部的“语文网站”对这些工作有较充分的反映。语文网站存放的材料主要有三种:[1]
    1.“新词语料汇编1”。收录了1996年5月至1997年12月间的新词语,共5711条,1998年编成。(下面简称“语料1”)
    2.“新词语料汇编2”。收录了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新词,共11463条。2000年编成。(下面简称“语料2”)
    3.“新词释义汇编(一)”。在以上两种材料中选取了较为习见的词语进行释义解释,有842条。2000年编成。(下面简称“释义1”)
    每种材料前都有“编辑体例”,对指导思想、收词原则、分类排列作了详细说明。“语料1”与“语料2”前面有总编辑曾荣汾先生的编辑说明,“语料2”的前面还有国语推行委员会前主任李鍌先生的叙文。
    台湾新词语研究的目的是:“除了逐年对国内语言使用环境作全面调查外,更为了快速反映当前语言的新脉动讯息,于是针对每日的报纸,勾选新词语料,将成果加以整理汇编,逐段公布,供社会各界参考使用。”[1]
    “语料1”收集新词的基本原则是:“凡《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未收者皆为收录对象。”[2]“语料2”则“是以教育部所编最新版本《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与《新词语料汇编1》为标准,凡二者未收者皆为收录对象”。[1]这样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判断新词语的座标,把现有资料中凡未见的都作为新词来看待。由此也可窥见台湾官方对新词语的收集、整理工作起步时间并不长,因为最初的编年式收集对象始于1996年5月份。
    国语推行委员会对新词语收集的态度相当积极。“新词语料搜集的工作目的与语言辞典编辑的标准当有所不同。辞典上所收的词当倾向于全面环境的约定俗成,而语料汇编要作的是对快速流变的潮流、新风气,迅作记录。因此,我们以为在同一时空条件中,所有的‘新鲜事’都是值得收的,尽管可能只是某厂商的产品或某歌手的新曲,因为这些都可视为‘社会新元素’。”
    “我们倒认为如要观察一个社会的演变,再没有比语词的观察细致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固是社会环境演变的明显象征,但是未能如‘虚拟医院’‘芳香疗法’‘霸机’‘网络咖啡’更能传神。了解青少年的心态,固然可以从服饰、行为去观察。但是若能一并去认识他们的特用语:‘炫’‘酷’‘逊’‘high’‘八卦’‘毙了’,那才叫了解今日的‘Y世代’‘X世代’。”[3]
    他们很自觉地把新词语的收集看作是保留当代语言、当代社会变化的反映,对新词语与标准语的关系也有着比较恰当的看法:“也许有人也会担心这些语词会干扰标准语的推广。我们的看法是:标准语的发展是持续的,它会不断从环境中吸收新成分,但是否会沉淀下来,则必须假以时日的观察。我们认为语言在约定俗成过程中具有筛选的机制,因此不广被认同的语言成分自会逐渐消失,结构佳、功能强大者自会留存。教育部利用国语辞典来加以采录留存部分,但对于语言实况,则利用年度语词调查报告与新词语料汇编加以收录。”[3]
    有了以上的认识,也就决定着对新词语的界定与收集整理用的是比较宽松的尺度。“历史是针对‘过去’的论定,我们却是要作‘即时’的反映,这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考虑从宽搜录可能较合乎工作的目的。更何况,假以时日,在一段较长时间的累聚后,影响细微者自然复呈情形会较低,反之则会不断出现。这种频次的观察,正反映出语言有一张约定俗成的滤网。频次的统计我们会透过‘年度语词调查’来进行。两项工作一前一后,互为补充,再辅以辞典的补录释义,这正是国语会对语料资讯全面掌握的方式。”[4]
    这种新词语收集工作还是比较初步的:“为快速反映当前环境新生语料使用情形而编。内容以提供词目与来源为主,不另附释义。”[5]从1999年开始,他们开始着手对新词的释义。“释义1”反映的就是经过进一步整理,并作了初步释义的内容。它从“语料1”、“语料2”中选取了842条来释义,选词的原则是“语感为大众较熟悉者”、“有资料供参考者”、“网际网络见载者”、“小组有能力释义者”(“释义1”《编辑说明》)。从许多语例的释义来看,这时的诠释仍属简陋。
    “语料1”的收集来源为:“一、中央日报,二、中时晚报,三、中国时报,四、自由时报,五、国语日报,六、联合报。”这些都是正式的新闻媒体。“语料2”收集来源除了上述报纸,还扩大到了网络。
    他们关注的新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新生事物所用语词;新添义项之旧语词;人物;方言杂入国语而成流行语词者;大陆地区用语或外来语;节缩语料。“语料2”还增设了一类,即“同一事件或同一人名,因翻译不同成为未固定语词”。[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