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来,社会各个层面积极响应,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持续发力,取得了很多新的经验和成绩。前几日,笔者受邀参加梅兰芳纪念馆的一次雅集,欣赏了《琴芳梅兰》演出——当古琴和梅派经典唱段“相遇”,二者迸发出了“创新”的璀璨花火,令在场观众再次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惊叹其长久的生命力。 《琴芳梅兰》由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担任总策划,古琴名家杨青先生领衔,携手京剧名家、梅派传人胡文阁,用古琴演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唱段。 这台演出带给人们对经典传承的多方面思考。 首先,传承形式不循规蹈矩,甚至可以是不落窠臼的“再创造”。 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打破“传统内容+现代演绎”固有的模式和思维,大胆实现“两个古老”艺术的结合。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传承”类的文艺节目,内容多是取自经典,而在表达方式和手段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或者加入流行元素。这样的“传统又现代”并非不可,但不应该变成“有且仅有”的唯一路径。《琴芳梅兰》没有把中国京剧同其他流行性的艺术混搭,反而选择了另一门古老乃至更小众的古琴艺术,也就不难理解古琴名家李祥霆在演出现场表示出的激动和感佩,“这是古琴艺术的另一种新生”。 二是“古琴+梅派唱段”,不是做简单配搭,而是克服了不少技术和艺术难题,寻求艺术上的“相通”“共鸣”。这边白发苍苍的古琴家杨青一曲《梅花三弄》让喧嚣尘心瞬间归于宁静,那边胡文阁手持折扇从廊上款款而出,步着箫声琴韵,演绎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太真外传》的经典唱腔。按照杨青的徒弟、古琴演奏者之一的吴雪盟的理解,二者融合的难点在于演唱与演奏节奏的一致与协调、根据京剧唱腔重新作古琴编曲的技巧,而亮点是最终以古琴曲的清寂烘托出了梅派唱段的“清艳”。创作者希望在有限的作品容量中,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体验。为此邀请了青年学者曹雅欣、导演裴歆悦、笛箫演奏家喻晓庆及香艺、花艺、茶艺艺术家的加盟,以演奏、演唱及文化讲述的形式加以呈现,抚琴听戏、闻香品茶。 其次,传承可以和各种活动相结合,在传承方法上进行创新探索。这次演出就是老中青人才齐登场,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梯队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梅兰芳纪念馆加挂“梅兰芳研究中心”牌子以来,强调发挥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引领作用。这次雅集与第二天召开的“梅兰芳青年论坛”两个活动连为一体,来宾可以同时参与,实现了“1+1>2”。“梅兰芳青年论坛”计划成为该馆每个年度的例行学术会议。相信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会通过这个平台成长,参加这类雅集增强自信,全身心投入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戏曲的潮流中。 再次,传承要激发现代人的兴趣。用刘祯的话说,他们力图打造《琴芳梅兰》为梅兰芳纪念馆的一出经典作品,把京剧、古琴艺术有机结合,带给人们新鲜的、有现代感的审美感受,让年轻人接受、喜欢。日后每逢重要的展览、论坛都要演出,甚至开放给广大的游客,向商业性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思路切合当下大的形势,相信凭借梅兰芳和古琴的超级知名度,还有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这一方向有实现的可能,甚至这种传承形式还会蔚然成风。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大工程当中,我们期待有更多像《琴芳梅兰》一样的有益的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